莫让“铁饭碗”养出“躺平官”
2025-11-12 17:13:37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如今,公务员考试竞争热度持续攀升,不少人将“上岸”视为人生重要目标,潜意识里认为“进入体制”便可安享稳定、“躺平”度日。现实中,“躺平官”并非个例:有的在岗位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面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有的习惯于“按部就班”,对新政策、新任务消极应付;还有的把办公室当成“休闲区”,甚至编造理由请假旷工。这些行为与公务员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既不符合公职人员的职业要求,也难逃制度的约束和问责。
“躺平官”的出现,首先源于长期存在的认知偏差。不少人对公务员职业仍有“旱涝保收”“只进不出”的刻板印象。制度执行的惯性也曾为“躺平官”提供了空间,部分地区对公务员的考核“重形式、轻实效”。在问责机制上,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早已明确“连续旷工十五个工作日即辞退”“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应予以辞退”等条款,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单位因“不愿得罪人”“怕影响团队形象”,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让制度沦为“稻草人”,未能形成有效震慑。此外,部分单位的激励机制不足也加剧了“躺平”现象,对积极干事、主动担当的公务员,缺乏足够的晋升渠道和物质精神奖励;“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氛围,逐渐消磨了部分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让“躺平”从个别行为演变成潜在的负面风气。
纠正“公务员是铁饭碗”的错误认知、破解“躺平”问题,需从认知引导、制度完善、激励强化三方面发力,构建 “不敢躺、不能躺、不想躺”的长效机制。将公职人员责任教育融入常态化培训,明确“铁饭碗”的“铁”是编制的客观稳定性,而非人员的不可替代性,从思想层面筑牢拒绝“躺平”的根基。建立以实绩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强化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消除执行中的“人情干扰”与“宽松软”现象,让制度约束真正发挥震慑作用,压缩“躺平”空间。为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的公职人员拓宽发展渠道,同时配套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从根本上激发公职人员的干事热情,推动“躺平”风气向“奋进”氛围转变。
唯有让“责任”成为每个公务员的自觉,让“尽责”成为“铁饭碗”的真正底色,才能打破“躺平”的惯性,激发队伍的活力。(中共屏山县委组织部 宋英)
“躺平官”的出现,首先源于长期存在的认知偏差。不少人对公务员职业仍有“旱涝保收”“只进不出”的刻板印象。制度执行的惯性也曾为“躺平官”提供了空间,部分地区对公务员的考核“重形式、轻实效”。在问责机制上,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早已明确“连续旷工十五个工作日即辞退”“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应予以辞退”等条款,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单位因“不愿得罪人”“怕影响团队形象”,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让制度沦为“稻草人”,未能形成有效震慑。此外,部分单位的激励机制不足也加剧了“躺平”现象,对积极干事、主动担当的公务员,缺乏足够的晋升渠道和物质精神奖励;“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氛围,逐渐消磨了部分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让“躺平”从个别行为演变成潜在的负面风气。
纠正“公务员是铁饭碗”的错误认知、破解“躺平”问题,需从认知引导、制度完善、激励强化三方面发力,构建 “不敢躺、不能躺、不想躺”的长效机制。将公职人员责任教育融入常态化培训,明确“铁饭碗”的“铁”是编制的客观稳定性,而非人员的不可替代性,从思想层面筑牢拒绝“躺平”的根基。建立以实绩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强化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消除执行中的“人情干扰”与“宽松软”现象,让制度约束真正发挥震慑作用,压缩“躺平”空间。为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的公职人员拓宽发展渠道,同时配套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从根本上激发公职人员的干事热情,推动“躺平”风气向“奋进”氛围转变。
唯有让“责任”成为每个公务员的自觉,让“尽责”成为“铁饭碗”的真正底色,才能打破“躺平”的惯性,激发队伍的活力。(中共屏山县委组织部 宋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