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2025-10-23 09:44:13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将人才振兴置于乡村振兴的核心位置。文件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求通过筑平台、培沃土、优服务,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对乡村振兴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为破解城乡人才失衡难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筑平台:搭建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之桥。乡村要吸引人才,首先要打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城乡人才对口支援机制,为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实践中,多地通过创新载体激活人才动能:一方面,打造“乡村人才驿站”,集成人才会客厅、培训会议室、共享健身房等功能,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构建“一对一”结对帮带机制,推动农技专家与种植大户结对,助力乡村品牌孵化。例如,某地通过“高校+合作社”模式,将农业产业园变为实践课堂,城市专家带着技术下沉,农民在田间地头掌握智能灌溉、电商营销等新技能,实现“技术落地”与“人才扎根”双赢。平台建设需兼顾“引外才”与“用本土”。对外,深化“校地共建、企村合作”,推动高校实训基地向乡村延伸,让城市人才的技术找到应用场景;对内,激活本土人才活力,通过“东西部协作”模式选拔优秀村干部跨区域交流,同时拓展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岗位,让“土专家”“田秀才”在村务决策、技术推广中唱主角。唯有形成“外来人才带活力、本土人才强根基”的格局,才能让返乡入乡人才各展其长。

       培沃土:构建全链条人才“成长生态”。平台是舞台,培育是沃土。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构建全链条培育机制,破解基层人才“能力瓶颈”。针对乡村干部队伍,需整合高校、党校资源,开展分层分类培训,甚至开辟学历深造通道,让“泥腿子”也能成为“行家里手”。某地的“三级培育体系”颇具借鉴意义:通过“农民夜校”教基础技能、高校课程授经营理念、外出考察拓视野,普通农户变身技术能手,创业人才成长为产业带头人。培育的关键在于“按需供给”。随着农业现代化提速,智能农机操作、大数据分析等新技能需求激增,培育内容必须紧跟产业升级。可借鉴“导师制”经验,由高校专家讲理论、本土能手教实操,让学员在大棚里学技术、直播间练销售。同时,整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配套在校宣讲、典型示范等措施,破解大学生返乡动力不足问题。只有让培育与需求对接、机制与政策衔接,才能填补“乡村CEO”“电商运营师”等人才缺口,让乡村成为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优服务:以“暖心工程”留住人才“心”。留住人才,既要靠事业机遇,更要靠服务保障。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人才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要求各地将“软服务”做硬做实。某地通过在人才驿站设立服务专窗,配备兼职人员提供政策讲解、创业答疑,并举办文化活动增强归属感,这种“硬件+软件”模式值得推广。优质服务需聚焦“关键小事”:整合住房补贴、子女入学、贷款贴息等政策,推出“人才保障礼包”,消除生活顾虑;建立实绩导向的评价体系,将产业增收、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壁垒;健全激励机制,从涉农财政资金中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对优秀人才给予项目倾斜、职称破格等奖励。当乡村能提供宜居环境、完善保障和成长空间,年轻人自会在此实现个人梦想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

       以人才振兴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乡村是希望的田野,人才是振兴的密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人才工作绘制了清晰路线图,各级党委、政府需以“钉钉子精神”抓实平台建设、厚植培育沃土、优化服务保障。当越来越多的人才在乡村找到舞台、实现价值,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图景必将更加清晰。以人才为引擎,驱动乡村从“输血”走向“造血”,从“美丽”走向“繁荣”,共同书写新时代“三农”事业的壮丽篇章。(江安县经济商务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 雪域)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