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监督守护农村“三资”清流 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2025-10-23 09:43:24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家底子”,更是共同富裕的“命根子”。然而,从近年查处的案件看,“三资”领域仍存在底数模糊、交易暗箱、合同混乱等顽疾,“蚂蚁搬家”式“微腐败”、“人情合同”吃回扣、账外“小金库”私设等问题屡禁不绝。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以“守土有责”的担当,用监督利剑斩断伸向集体“钱袋子”的黑手,让“三资”在阳光下运行,为乡村振兴筑牢廉洁根基。

       创新监督手段,打造“智慧护资”新模式传统“事后追责”的监督模式,已难以适应“三资”流转加速、交易复杂的新态势。监督必须从“末端惩处”转向“全程护航”。一方面,推行“重大事项备案预审”机制,对村集体大额资金支出、资产租赁、资源发包等关键环节实行“提级审核、清单管理”,构建从决策到执行的闭环监督链。另一方面,搭建“三资”智能监督平台,推动数据全面上云、动态更新,实现资金流向、资产变动“一屏可视、一键追踪”。更关键的是,嵌入智能预警模块——当资源发包价格低于市场价、项目资金长期滞留、合同期限超标时,系统自动触发“红黄蓝”三级预警,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让“数据跑腿”替代“人工盯梢”,构建24小时在线的“云监督哨所”。

       凝聚监督合力,构建“协同共治”大格局“三资”监管不能仅靠乡镇纪委“单打独斗”,必须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络。激活村务监督委员会“神经末梢”,通过业务培训、履职考核,提升其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和建言献策的“最强大脑”能力,推动监督从“形式覆盖”转向“质量覆盖”。设立“乡贤监督岗”,邀请退休干部、老党员等担任特约监督员,用其威望弥补专业短板,用“土办法”破解“新问题”。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严格执行“村民代表+户代表”双议机制,对重大“三资”事项实行双重表决,严防“少数人决定”“被代表投票”。建立“纪检+财政+审计”联动机制,每季度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聚焦资产清查、合同审查等关键环节“集中会诊”,推动监督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

       聚焦关键领域,实施“精准滴灌”式治理“三资”管理链条长、风险点多,监督必须“靶向发力”。紧盯“决策关”,核查是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对“一言堂”“暗箱操作”等行为坚决叫停、严肃问责;紧盯“资金关”,严查工程项目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问题,通过比对招投标文件、追踪资金流向、走访施工方,让“数字游戏”无处遁形;紧盯“资产关”,对集体土地、闲置房屋等处置全程公开,杜绝“低价甩卖”“优亲厚友”;紧盯“资源关”,逐份审查承包合同,重点整治“超长租期”“恶意欠租”“擅自转包”等乱象,对“问题合同”一律清理重签,切实守好集体“家产”。

       深化结果运用,构建“长效治理”闭环链监督的终极目标不是“查处个案”,而是“推动治理”。必须做实“后半篇文章”,构建“发现问题—严明执纪—推动整改—优化制度”的工作闭环。推行“三单一账”机制(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与整改台账),确保问题整改“对账销号”、不留死角。对侵吞集体资产、滥用资源发包权等行为坚持“零容忍”,一律从严查处并通报曝光,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震慑效应。更要注重“以案促治”,深挖典型案件背后的制度漏洞,推动完善村级财务、资源交易、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等机制,实现“治已病”与“防未病”双管齐下。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富口袋”,更要清风正气“守家底”。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创新监督方式、提升监督效能,让农村“三资”在阳光下保值增值,让集体“钱袋子”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为共同富裕铺就一条清廉坦途。(宜宾市南溪区经信科技局 郭雨)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