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粮食安全“三重堤” 端稳中国饭碗“定盘星”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农业现代化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战略路径,是稳固大国粮仓根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必由之路。
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藏粮于地是守护粮食安全的根基,关键在于筑牢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的双重防线。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数量与质量直接关乎粮食产能的稳定与可持续。当下,凭借严密制度和严格管控,全力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借助卫星遥感监测的“天眼”与实地巡查的“铁脚板”,及时整治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挖湖造景等乱象,为耕地保护筑牢“防护网”。与此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从“量”迈向“质”,不仅完善田块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更聚焦土壤肥力培育与生态保护,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平原打造规模化连片良田,丘陵山区推进梯田改造与节水设施建设,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每寸耕地都成“聚宝盆”,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空间保障。
点燃创新引擎,激活粮食安全“动力源”。“农,天下之大本也。”藏粮于技是提升粮食安全的核心驱动力,关键在于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科技成为突破资源约束、跨越生产瓶颈的“金钥匙”。育种领域,科研人员以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为目标持续攻关,借助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良品种,为粮食增产注入“强心剂”。生产环节,数智化装备涌现,北斗导航精准引导播种施肥,无人机高效完成植保巡检,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让农业告别“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科技创新还全链条赋能,涵盖烘干仓储、精深加工、质量追溯等。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推动各方合作,完善转化激励机制,让先进技术落地田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激发主体活力,凝聚粮食安全“向心力”。“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藏粮于民是巩固粮食安全的内在支撑,关键要激发种粮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粮食生产根基在农户,让种粮者有收益、尊严和奔头,才能保障粮食安全。政策保障上,国家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发挥最低收购价“托底”作用,稳定收益预期;加大农业补贴,精准发放降低生产成本;健全农业保险,扩大覆盖、提高保障,为农户抵御风险提供“保护伞”。经营模式创新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协同发展成为趋势,通过土地流转、托管、股份合作等,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社引领作用,保障小农户权益,实现协同共进。此外,开展技能培训、评选表彰、宣传典型,提升种粮主体能力与认同感,引导社会节粮爱粮,凝聚守护大国粮仓的合力。(江安县仁和镇人民政府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