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最美图鉴
以产业为基,让田野长出“金果子”。曾几何时,乡村的田野似乎只与“春种秋收”的传统循环相连。金黄的稻浪、饱满的麦穗,虽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却难让乡亲们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如今再走进田间地头,连片的温室大棚里,草莓、蓝莓、菌菇错季上市,四季飘香;闲置的老厂房变身农产品加工车间,大米发酵成甜米酒,五谷杂粮制成养生粉,附加值倍增;电商直播间里,年轻党员带着村民“云卖货”,土特产搭上“数字快车”,一夜之间发往全国各地。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基层党员干部当深知,“守着资源找路子”才是破局的关键。我们不能只做“看田人”,更要当“拓路者”——既要俯下身子,摸透本土的土壤特质、气候优势,将“土资源”转化为“金产业”;也要带着产业链思维谋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招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从田间到舌尖,从产品到品牌,唯有让产业兴起来、链条长起来,才能让田野间的丰收真正变成乡亲们口袋里的增收,让产业兴旺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以宜居为笔,让街巷绘就“诗画卷”。记忆中的乡村街巷,总带着几分质朴的“土味”:泥泞的小路、杂乱的柴堆,青瓦白墙虽有几分古韵,却难掩宜居宜业的短板。如今漫步乡村,目之所及皆是惊喜:坑洼的土路铺成了彩色步道,荒草丛生的道路两旁改造成了“口袋公园”,斑驳的老墙绘上了春耕秋收、文明礼让的民俗画,家家户户的院落里整齐摆放着花盆、种着鲜嫩的蔬菜,村口还开起了乡村咖啡馆、图书室、特产商店。乡村的“诗意”,从来不是“千村一面”的刻意打造,而是带着真情实感、绣花功夫“留住乡愁”的精雕细琢。基层党员干部当以“共建共享”理念为引领,发动村民一起清理杂物、认领绿地、分类垃圾,让乡亲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更要将生态宜居融入每处细节,让乡村的街巷既有古韵之美,也有推窗见绿的惬意,成为乡亲们朝夕相伴的日常,更成为无数人心中“远方的诗”。
以幸福为墨,让屋檐下升腾“暖温度”。乡村的屋檐下,从来不乏邻里互助的温情:今天张家帮李家收庄稼,明天王家为赵家修池塘,后天刘家给陈家送汤药。这份淳朴的善意,是乡村最动人的底色。但随着时代发展,乡亲们对幸福的期待早已不止于“有人帮”,更在乎“有保障”“有盼头”。如今,走进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总能看到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为群众解答政策、协调农机设备;养老服务站里,医护人员定期为老人体检、细心交待用药注意事项;“儿童之家”中,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读绘本、做手工,聊心底的愿望和世界的变化……从“人情帮扶”到“制度保障”,这份升级背后,藏着最炽热的为民情怀。基层党员干部当以群众视角解难题,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更要以担当精神答卷,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发力,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越活越有底气。
以实干为帆,驶向乡村振兴新未来。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跑,更是一场攻坚战。2025年的关键节点,既是过渡期的收官,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基层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当下,把每一份政策落实到田间地头,把每一份关怀送进百姓心坎。我们要以产业为笔、以宜居为色、以幸福为魂,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汗水、书写答卷。唯有如此,方能让乡村的“烟火气”升腾出更辽阔的“诗与远方”,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希望的田野,让每一个乡亲都绽放幸福的笑脸。(泸州市合江县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局 丁羽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