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活水激荡乡村振兴的广袤田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纲,将人才振兴置于战略高位,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这一部署直指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当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智兴农”,当乡村从“生存空间”升级为“发展热土”,唯有以人才为支点,方能撬动产业升级、治理创新、乡风文明的全面突破。识才的慧眼、聚才的良方、用才的机制,恰似三股活水,浇灌出乡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生态沃土,让广袤乡村成为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创新与乡愁交织共生的活力场域。
识才如伯乐相马:精准画像,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乡村引才,需先回答“招什么人、到哪去找、来了干什么”的关键命题。传统“撒网式”引才易陷入“人才错配”的困境,而精准识才需以县域为单元,绘制“岗位—项目—产业—治理”四张需求画像,构建“需求目录”与“人才清单”的动态匹配机制。例如,针对数字农业发展需求,可设立“智慧农场技术官”岗位,定向对接高校农业工程、物联网专业人才;针对乡村文旅短板,可推出“乡村运营师”项目,吸引文旅策划、品牌营销团队入驻。同时,需打通“乡情回流”的暖心通道。返乡农民工熟悉乡土人情,退役军人具备组织执行力,在外乡贤拥有资源网络,技艺传承人掌握非遗技艺——这些群体是乡村人才的“富矿”。通过场地减免、设备共用、金融贴息等政策“组合拳”,降低返乡创业门槛;建设县域人才服务专窗与线上“人才码”,实现落户、社保、子女入学等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让“回得来、落得下、干得好”从口号变为现实。在基层治理领域,探索“特设岗位”“顾问岗位”,让法律、规划、信息等专业力量下沉村庄,以项目制、绩效导向激活“能者多得”的引才逻辑。当岗位需求清晰、发展赛道明朗、规则公平透明,人才自会如“光进屋”般涌向乡村。
育才似春苗培土:分层赋能,让能力与产业“同频共振”。人才的成长非“临门一脚”,而需长期深耕。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这要求构建分层分类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对新型职业农民,设计从土壤健康、数字化种养到直播电商、品牌保护的“技能包”,培养“田秀才”“土专家”;对合作社带头人,开设经营管理与财务风控课程,补齐市场研判、团队治理短板;对村级治理骨干,强化政策法规、矛盾调处、项目落地训练,提升依法办事与现代治理能力。培训需跳出“课堂说教”的窠臼,将课堂搬到高标准农田、智慧大棚、冷链车间,建设“田野试验田+实操工坊+数字沙盘”的一体化实训基地。推行“专家驻点+师徒结对+赛训融合”,让科研人员与致富能手常驻乡村,以真实场景解决病虫害识别、品控流程、产销对接等具体难题。同时,加快普及“新农具+新农技”,推广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形成“设备上云、数据入田、决策回田”的闭环。通过中职、高职、本科协同的“订单式”培养,实施“一村一名产业策划师、一镇一支技术服务队”,让本土“骨干梯队”不断壮大,实现“人—岗—技—产”的深度融合。
用才如匠人运斧:松绑赋能,让事业与人才“彼此成就”。留人之道,不止于礼遇,更在于成就。乡村需破除“唯资历、唯头衔”的用人藩篱,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评价与分配体系:在产业端,推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允许以核心技术、重大成果、关键渠道入股分红,设立“首席农艺师”“首席品牌官”等岗位,让人才既有话语权也有收益权;在治理端,完善“专兼并用、条块协同”的用才格局,通过法定程序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村级组织,参与国土整治、数字治理等重要事项,将专业能力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需打造“拎包可干”的综合保障:建设人才驿站与周转住房,完善基层医疗、托育与义务教育配套,提供法律援助与心理支持,推出个性化“服务包”。畅通职称评审“直通车”、技能等级“绿色通道”、典型选树“月度晒台”,让创造者有荣誉、进步者有阶梯、实干者有舞台。推动“揭榜挂帅、赛马定绩、容错纠错”常态化,赋予试点先行权与资源统筹权,对敢闯敢试者“容其失手,不容其不为”。当规则公开透明、保障触手可及、感受温暖踏实,人才便愿将根扎在乡村,把时间投到产业,把汗水写进土壤。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当识才的“慧眼”精准聚焦需求,当育才的“深耕”厚植能力根基,当用才的“松绑”激发创新活力,乡村必将成为人才涌流的热土、产业腾飞的舞台、乡风文明的家园。以人兴业、以业兴村、以村安人,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正由无数人才用智慧与汗水共同绘就。(江安县卫生健康局 刘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