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杨振宁:以楷模精神砥砺新时代使命担当

2025-10-22 11:18:25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10月18日,科学界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智者,用一生诠释了“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风骨,更以“我心归处是中华”的赤子情怀,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刻下不朽印记。近期,我们沉痛送别这位科学巨匠,其事迹与精神正与当前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科教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召唤同频共振。作为党员干部,当以先生为镜,汲取其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砥砺前行。   
​       致敬传承“上下求索”的科学精神,砥砺求真务实之志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从西南联大刻苦求学的青葱岁月,到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并荣获诺贝尔奖的辉煌时刻;从开创“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现代物理学基石,到晚年仍心系科教事业、为清华高等研究院倾注心血,他始终以“格物致知”的执着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先生曾言:“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此般胸怀彰显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崇高境界。党员干部当学习这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探索精神,在改革深水区中敢于突破惯性思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破解发展难题,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需深耕专业领域,坚持实事求是,以匠心守初心,以创新担使命,将科学求索之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       致敬砥砺“丹心如一”的家国情怀,永葆为民服务之热
       “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杨振宁先生用行动诠释了何为“丹心报国”。他是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在1971年率先访华,掀起华裔学者归国热潮;晚年放弃外国国籍、归根清华,并捐资捐智推动中国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他始终铭记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的教诲,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其“千里共同途”与挚友邓稼先的约定,更是跨越半个世纪的家国担当。党员干部当以先生为范,常怀“枝叶关情”的为民之心,恪守“利归天下”的奉献精神,在服务群众的一线,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在推动发展的实践中,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豪情,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赤子之心书写新时代的鱼水篇章。  
       致敬锤炼“薪火相传”的育人担当,凝聚同心奋进之力  
       杨振宁先生不仅是科学巨匠,更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他年逾八旬仍站上讲台为清华学子讲授《普通物理》,以“拙朴”治学态度影响后辈;他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人才,为中国科教事业筑巢引凤。先生深信“帮助中国人克服不如人的心理”是其最重要贡献,此语折射出他以文化自信育人的深远目光。党员干部当效仿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育人精神,争当事业发展的“铺路石”与“擎旗手”。一方面,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培养青年人才,甘为人梯、托举未来;另一方面,需以“身正为范”的操守净化党风政风,用真理的力量感召群众,用人格的力量凝聚民心,让先生倡导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蔚然成风。 (长宁县委组织部 陈杨)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