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数字人民币新型诈骗,广安前锋公安紧急挽损4000余元
2025-11-20 10:31:28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当前,利用数字人民币特别是其“四类钱包”的“小额低门槛”特征转移赃款,已成为电诈团伙惯用伎俩,此类手法在多起案件中频繁出现,值得广大市民高度警惕。
典型案例
2025年11月8日晚8时许,辖区居民蒋先生来到,广安市公安局前锋区分局大佛寺派出所报警,称其手机疑似被远程控制,银行卡内资金被无故转移共计损失8000余元,经办案民警调查,受害人蒋先生因误下载不明远程控制软件,致使手机权限被盗。当晚6时许,诈骗分子遂远程操控其手机,将蒋先生的微信余额转入其银行卡内再通过其短信验证码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后将银行卡内所有资金转入数字人民币钱包,再通过短信验证码的方式,将蒋先生钱包内资金,转入诈骗分子的数字人民币钱包。
接报案后,办案民警第一时间联系银行,对涉案账户实施紧急止付由于诈骗分子所用数字人民币系在交通银行开设,广安没有交通银行网点。
大佛寺派出所民警立即赶赴重庆,依法将涉案账户冻结,成功追回资金4000余元,及时为群众挽损。
警惕数字人民币成为诈骗“新通道”>
认清数字人民币钱包分级,理解风险所在了解钱包权限是识破骗局的第一步。数字人民币钱包按实名程度分为四类:
四类钱包(非实名):仅需手机号即可开通。余额上限1万元,单笔支付限额2000元,日累计限额5000元。
三类钱包(实名):需验证身份证件。余额上限2万元,单笔限额5000元,日累计限额1万元。
二类钱包(强实名):需验证身份证并绑定银行账户。余额上限50万元,单笔限额5万元,日累计限额10万元。
一类钱包(面签):需线下面签,无交易限制。
诈骗分子正是利用“四类钱包”“小额低门槛”的特点,快速化整为零,隐匿转移资金。
诈骗核心手法解析:三步转移,层层隐匿
诱导开户,汇集资金:以“安全账户”、“资金核查”为名,诱骗受害人在数字人民币APP中开通实名程度较高的二类钱包,并引导其将大额资金充值转入。
拆分转移,匿名分流:指挥受害人将资金从二类钱包转入诈骗分子控制的多个“四类钱包”。利用四类钱包仅需手机号、小额匿名的特性,完成资金的首次分散与隐匿。
快速变现,多重清洗:资金进入底层四类钱包后,诈骗分子立即通过“包转包”进一步混淆,或通过“包提卡”、商户消费等方式快速变现,极大地增加了资金追踪与追回的难度。
安全防范警示:牢记四点,守住钱袋
1.绝不开启“屏幕共享”:警惕任何引导您下载远程会议、屏幕共享类APP的行为,该功能会直接泄露您的短信验证码与所有操作。
2.死守短信验证码:验证码是开通和操作数字钱包的最终钥匙,等同于支付密码,绝不向任何人透露。
3.拒绝“远程非接触式”操作:任何自称公检法、客服,要求您“自开钱包、自行转账”的操作,均是诈骗。国家机关不会进行此类“远程指导”。
4.遇可疑,先报警:一旦察觉可能被骗,或账户出现不明交易,请立即停止操作,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前往派出所报案,为警方止付挽损争取黄金时间。
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数字货币,本身安全可靠,但诈骗分子却利用其特性布设陷阱。公众应主动了解其基本规则,提升防范意识,从源头规避风险,牢牢守住自己的财产安全。(前锋公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