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731》中感悟“不敢、不能、不会”的时代价值
战争的硝烟虽在岁月中消散,但刻在骨血里的苦难与抗争、融入灵魂的坚韧与不屈,永不能忘、永不敢忘、永不会忘。
不敢忘“家国破碎”之痛,以史为鉴,厚植爱国本色。“爱国”二字,从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在民族危亡时刻用生命托举的信仰,是在山河破碎之际用热血践行的担当。在东北抗日的烽火中,赵尚志、杨靖宇等率领队伍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间辗转游击,饿啃草根、冷卧雪窝,一次次突破日军的“围剿”;赵一曼同志面对酷刑坚贞不屈,那句“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迈誓言,早已融入山川大地,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精神丰碑……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二字的重量,为后世树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标杆。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向、与人民同频共振,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紧密相连、把人生追求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扎根基层一线、奉献广袤大地,以“浓浓爱国情、殷殷报国志”唱响时代主旋律。
不能忘“中流砥柱”之责,以史为镜,铸牢忠诚底色。自诞生之日起,党便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这一信念如明灯般照亮筚路蓝缕的斗争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爱党”从内心崇敬转化为具体行动自觉,深刻理解“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要怀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培养创新思维,把发展命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永葆政治本色、严守纪律底线,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面对诱惑时守住本心,在面对考验时站稳立场,以清正廉洁的作风维护党的光辉形象、执行党的决策部署,只争朝夕、砥砺奋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不会忘“鱼水情深”之暖,以史铭志,书写为民成色。在抗日的艰苦岁月里,无数普通民众自发投身抗日洪流:冀中平原的农民们,顶着日军“扫荡”的风险,挖地窖、筑地道,把自家的粮仓变成部队的补给站,把自家的炕头变成伤员的休养所;南洋华侨捐钱捐物、回国参战,爱国学生上街游行、呼吁抗日……正是这“军民一条心”的鱼水深情,成了抗战胜利的关键密码。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发扬这份“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鱼水情,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关键小事”当成“心头大事”谋划落实,用“马上就办”的效率解决百姓“急难愁盼”;要“以人民心为心”,抹下面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竹林茅舍、步入厂房车间、迈入街道社区,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菜、同盖一张被子,倾听最真实的底层声音,感知最鲜活的人间烟火,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共长宁县委党校 冉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