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2025-09-24 10:13:33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这份承载着民生温度的政策文件,既是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也为新时代民生工作绘制了精准施工图。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暖意,在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的实践中书写时代答卷。 
       ​架起“连心桥”:在躬身力行中读懂民生期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古训,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从田间地头的“板凳会”到城市社区的“楼栋议事厅”,从政务服务大厅的“办不成事”窗口到网络平台的“局长信箱”,党员干部既要练就“铁脚板”走遍千家万户,更要善用“数字脑”洞察社情民意。在杭州,社区工作者通过“民情二维码”收集居民诉求,形成“需求清单-责任清单-成效清单”的闭环管理;在成都,“市民茶馆”里政企民三方围坐共商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这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把“话筒”交给群众,让“镜头”对准民生痛点,才能找准政策发力的精准坐标。
       ​开好“对症方”:在精准施策中破解民生难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犹如“绣花”,既需大处着眼更需细处着手。面对教育焦虑,北京推行教师轮岗制度让优质师资流动起来,深圳试点“大学区”招生破除学区房困局;应对养老挑战,上海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南京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破解看病难题,福建建立“三医联动”机制降低医疗费用,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就医流程。这些生动案例证明:唯有把政策设计建立在深入调研之上,把资源投入聚焦在关键环节,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筑牢“压舱石”:在久久为功中夯实民生根基民生改善非一日之功,既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要保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武汉党员干部创新“菜单式”改造模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乡村振兴一线,贵州驻村工作队引入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农田,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在政务服务领域,广东推行“跨省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些持续发力的实践表明: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系统思维,既解决当前紧迫问题又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才能让民生保障的根基越筑越牢。
       ​激活“动力源”:在改革创新中提升民生质感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民生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突破。深圳率先试点“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保护伞”;重庆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智能调度;上海推行“社区治理会客厅”激发居民自治活力。这些创新举措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破解民生难题,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让民生保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江安县仁和镇人民政府 魏莉)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