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实、政风清、风气正:基层干部的立身之本
2025-07-30 17:41:05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其作风、政风与所处环境的风气,不仅关系到治理效能的高低,更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与信任感。对基层干部而言,“作风实、政风清、风气正”并非抽象的要求,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作风实:以实干打底,方能扎稳脚跟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的需求具体而琐碎:或许是田间地头的灌溉难题,或许是社区楼道的养老困扰,或许是企业车间的发展瓶颈。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来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要靠“脚下沾泥”的务实作风。
作风实,首先体现在“察实情”上。基层干部若满足于会议室里听汇报、文件堆里找答案,就容易与群众的真实诉求“隔层纱”。唯有俯下身子、走进田间,像焦裕禄那样“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像廖俊波那样“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才能摸清问题的症结,找准解决的路径。其次,作风实要落脚于“办实事”。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不能以“正在研究”“条件不成熟”推诿塞责,而应拿出“马上就办”的劲头,哪怕是修一条路、通一盏灯、解一份忧,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问题解决。
实干是最好的“名片”。当群众看到干部的脚印留在泥泞的村道上,汗水洒在产业的田垄间,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里,自然会从心底里认可“这是咱们的贴心人”。这种信任,正是基层干部扎根群众的底气。
政风清:以清廉为要,方能赢得民心
基层干部虽身处“神经末梢”,却手握政策执行、资源分配的具体权力:低保评定、项目审批、补贴发放……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政风清,就是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杜绝“微腐败”,守住“廉洁关”。
政风清,始于“心有所畏”。基层干部常与群众“面对面”,若存一丝贪念、动一点私心,就可能在“小恩小惠”中失守底线,在“人情往来”中模糊边界。只有时刻绷紧纪律之弦,牢记“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同时,政风清更要体现为“公心用权”。资源分配时多想想“群众是否急需”,项目推进时多问问“是否符合实际”,不搞“优亲厚友”,不做“形象工程”,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清廉是无形的“桥梁”。当群众看到干部办事不偏不倚、处事公平公正,感受到“一碗水端平”的坦荡,自然会主动敞开心扉、配合工作。这种民心所向,正是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风气正:以正气引领,方能凝聚合力
基层是个“小社会”,干部的言行举止是影响风气的“风向标”。若干部带头讲规矩、守底线、崇实干,就能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反之,若搞团团伙伙、耍滑偷懒,就会让歪风邪气滋生蔓延。
风气正,需要干部“以身作则”。在乡村振兴一线,带头钻研技术、发展产业,群众就会跟着干;在矛盾调解现场,带头讲法理、明事理,群众就会跟着学。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向不良风气“亮剑”:对推诿扯皮的现象“较真”,对铺张浪费的行为“说不”,对造谣传谣的言论“澄清”,用实际行动划清是非界限。此外,风气正还要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不是“干部的独角戏”,而是要发动群众共建共治。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公平公正的处事,让群众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从而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社区建设中来,形成“干部干、群众帮”的良性互动。
正气是强大的“磁场”。当基层形成“人人思进、事事向好”的氛围,矛盾就会减少,合力就会增强,各项工作就能在良性循环中稳步推进。这种凝聚力,正是基层发展的“核心动力”。
作风实是根基,政风清是保障,风气正是目标。三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基层干部的“立身之本”。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唯有以实干诠释担当,以清廉守护初心,以正气凝聚人心,才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让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张娟)
作风实:以实干打底,方能扎稳脚跟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的需求具体而琐碎:或许是田间地头的灌溉难题,或许是社区楼道的养老困扰,或许是企业车间的发展瓶颈。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来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要靠“脚下沾泥”的务实作风。
作风实,首先体现在“察实情”上。基层干部若满足于会议室里听汇报、文件堆里找答案,就容易与群众的真实诉求“隔层纱”。唯有俯下身子、走进田间,像焦裕禄那样“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像廖俊波那样“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才能摸清问题的症结,找准解决的路径。其次,作风实要落脚于“办实事”。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不能以“正在研究”“条件不成熟”推诿塞责,而应拿出“马上就办”的劲头,哪怕是修一条路、通一盏灯、解一份忧,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问题解决。
实干是最好的“名片”。当群众看到干部的脚印留在泥泞的村道上,汗水洒在产业的田垄间,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里,自然会从心底里认可“这是咱们的贴心人”。这种信任,正是基层干部扎根群众的底气。
政风清:以清廉为要,方能赢得民心
基层干部虽身处“神经末梢”,却手握政策执行、资源分配的具体权力:低保评定、项目审批、补贴发放……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政风清,就是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杜绝“微腐败”,守住“廉洁关”。
政风清,始于“心有所畏”。基层干部常与群众“面对面”,若存一丝贪念、动一点私心,就可能在“小恩小惠”中失守底线,在“人情往来”中模糊边界。只有时刻绷紧纪律之弦,牢记“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同时,政风清更要体现为“公心用权”。资源分配时多想想“群众是否急需”,项目推进时多问问“是否符合实际”,不搞“优亲厚友”,不做“形象工程”,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清廉是无形的“桥梁”。当群众看到干部办事不偏不倚、处事公平公正,感受到“一碗水端平”的坦荡,自然会主动敞开心扉、配合工作。这种民心所向,正是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风气正:以正气引领,方能凝聚合力
基层是个“小社会”,干部的言行举止是影响风气的“风向标”。若干部带头讲规矩、守底线、崇实干,就能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反之,若搞团团伙伙、耍滑偷懒,就会让歪风邪气滋生蔓延。
风气正,需要干部“以身作则”。在乡村振兴一线,带头钻研技术、发展产业,群众就会跟着干;在矛盾调解现场,带头讲法理、明事理,群众就会跟着学。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向不良风气“亮剑”:对推诿扯皮的现象“较真”,对铺张浪费的行为“说不”,对造谣传谣的言论“澄清”,用实际行动划清是非界限。此外,风气正还要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不是“干部的独角戏”,而是要发动群众共建共治。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公平公正的处事,让群众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从而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社区建设中来,形成“干部干、群众帮”的良性互动。
正气是强大的“磁场”。当基层形成“人人思进、事事向好”的氛围,矛盾就会减少,合力就会增强,各项工作就能在良性循环中稳步推进。这种凝聚力,正是基层发展的“核心动力”。
作风实是根基,政风清是保障,风气正是目标。三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基层干部的“立身之本”。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唯有以实干诠释担当,以清廉守护初心,以正气凝聚人心,才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让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