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小区治理 温暖人民幸福家园

2025-07-22 09:46:47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城市的光鲜肌理下,曾隐藏着一道道令人心痛的“伤疤”——“三无”小区,即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杂乱、安全堪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破解这一沉疴指明了根本方向。“三无小区”治理,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关键切口,是一场关乎千家万户福祉、提升城市整体温度的民心工程。
       治理短板折射城市温度缺失。“三无小区”的形成,是城市化进程特定阶段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产物,既有历史的欠账,更是现实的阵痛。早期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先天不足且年久失修,管理责任如断线风筝般悬空,公共服务配套严重缺位,“谁的孩子谁抱走”成了空谈,陷入“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街道社区管理半径过大,资源力量捉襟见肘,“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自治意识与能力严重不足,治理的“真空地带”由此滋生蔓延,传统的行政指令在面对小区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时,常常如拳头打在棉花上。“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应急轻长效”的治理惯性,导致问题如雪球般越滚越大,邻里守望相助的温情在困境中悄然流失。这些痛点,如同冰冷的针尖,刺破了城市繁华的表象,直指治理体系在回应人民最迫切需求上的短板,拷问着“人民城市”的温度承诺。
       点燃治理引擎,释放组织温度。面对“三无”顽疾,唯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能凝聚破局伟力,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释放强大组织温度。织密建强组织网络,采取单独建、联合建、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推动支部建在小区、覆盖楼栋。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从退休党员干部、在职党员骨干、优秀退役军人中发掘“领头雁”,激活治理“红色细胞”。构建多方联动格局,在小区层面,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居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党员负责人参与的“红色治理联盟”,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服务共抓”的暖心联动体。锻造先锋服务队伍,传递“榜样温度”,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邻里帮帮团”“银发调解队”“应急先锋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政策宣讲、民情收集、环境监督、困难帮扶,成为居民身边的“贴心人”和“主心骨”。
       共聚治理合力,升腾家园暖意。创新协商共治机制,架起“连心桥梁”。由小区党支部主导,打造“红色议事厅”“楼院恳谈角”“书记接待日”等接地气的协商平台,建立“议题收集—党组织把关—多方恳谈—方案公示—推动落实—反馈评价”的闭环机制,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说事、议事、决事。规范流程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涉及重大事项,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确保决策民主、过程透明、结果公正。党员骨干积极引导,培育“有事好商量、邻里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决策者”,“金点子”融入设计图,确保小区治理方案改到群众心坎上,充满“家”的温度。
       共享治理成果,永葆家园温暖。“硬件”焕新提品质,优化智能车棚规范停车,平整道路、畅通管网、安防设施,新建“邻里客厅”、儿童乐园、适老设施;“软件”升级润心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开展节日庆典、邻里文化、互助关爱活动。疏离的邻里重拾守望相助温情,“熟人社区”暖意回归。完善规则促善治,制定完善小区议事规则、管理规约,明确权责,规范流程,保障居民参与制度化,让温暖治理有章可循。健全监管保质量, 建立党组织、物管会、业主代表、第三方参与的物业服务质价评估监管机制,确保服务质价相符,守护居民权益。积极探索社区微基金、规范公共收益管理、链接慈善资源,为设施维护更新提供“源头活水”,确保温暖家园长久运转。
       当党旗在小区楼宇间飘扬,当党员在邻里互助中闪光,“人民城市”的宏大叙事便化作万家灯火的融融暖意。深化“三无小区”治理,不仅抚平城市伤痕,更在方寸家园间,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温暖丰碑——让幸福灯火照亮每一扇窗,让温暖成为每位市民可感可享的城市底色。(宜宾翠屏区委组织部  杨胜韬)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