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警务】行走在香巴拉田野上的平安“警”色!
七月的四川甘孜州乡城县,硕曲河畔的小麦熟了。阳光下,一望无际的麦田像铺展的金色绸缎,微风吹过,麦浪翻滚间,百姓们弯腰收割的身影。这片因《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被熟知的高原小城,此刻不仅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更流动着一抹藏蓝——乡城公安的“共富警务”正像山间的清泉,浸润着田野与村落,让丰收的金黄里,更添了平安的底色。
沉下身子扎根土:警务力量铺就便民路
“扎西大叔,收麦忙也要当心骗子,这是反诈手册,记得收好!”7月2日午后,青德镇的麦田边,青德派出所驻村民警拿着宣传册,蹲在捆麦秆的村民身边念叨。这样的场景,是乡城公安“沉下去”的日常。为让警务服务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乡城县公安局大刀阔斧优化警力配置:6个社区警务室在村落间“扎根”,3名社区(驻村)民警带着8名辅警住进了村民中间。他们的工作日志里,记着谁家老人需要换证、哪个片区反诈宣传要加强 —— 这些“琐碎事”,串起了警民连心的纽带。
2024年以来,乡城县公安局各基层派出所的“成绩单”格外亮眼:9880余张警民联系卡送进农家,325场警民议事会开在晒谷场、屋檐下,1.2万余名村民在会上畅所欲言,436次“送证上门”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忙于收割的农户少跑腿。“以前办身份证要跑县城,现在民警直接送到田里,太方便了!” 青德镇村民央金老奶奶的话,道出了大伙儿的心声。
驻村辅警更成“线上联络员”。38个村民微信群里,每天都有辅警转发的法律知识、安全提示,谁家有困难在群里一说,很快就有回应。“服务零距离”,不再是口号,而是田间地头看得见的实在。
巧解纠纷化矛盾:警民联调守住和谐线
丰收季忙,磕磕碰碰也难免。6月23日,热乌乡两户村民因麦田灌溉用水起了争执,眼看要耽误收割,青德派出所驻村民辅警赶来了。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派出所把两户村民请进派出所,认真倾听两家人摆诉求,又找来村里的老党员一起算 “收成账”,半小时就敲定了轮流灌溉的方案。“警察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村民们说。
这是乡城公安“警民联调”模式的一个缩影。秉持“抓基层就是抓长远”的理念,民警们跟着“百万警进千万家”的脚步,用“常态摸排+网格走访” 织密纠纷排查网。田间地头的摩擦、邻里间的小误会,在他们的耐心调解下,大多化解在萌芽状态。
针对丰收季村民警惕性易松懈的特点,民警们把反诈课堂搬到了麦场。通过社区警务微信群,3700余条安全提示精准推送;4900余名村民在民警引导下,注册了 “国家反诈中心APP”。“以前总听说有人被骗,现在民警天天讲,我们心里有数了!” 正在晒麦的村民扎西大爷笑着说。
便民服务也在加速升级。“放管服”改革让 “一窗通办”“跨省通办”成了常态,村民们不用再为办手续跑远路,能一心扑在麦收上。
织密平安防护网:全时守护筑牢安全堤
“孩子们上学路安全了,我们干活才安心。” 看着校门口护学岗民警的身影,青麦乡家长卓玛的笑容格外踏实。丰收季里,乡城公安把民生安全摆在首位,对学校、餐饮店、“九小场所”等重点区域加力防控。
社区民警兼任法治副校长,定期给孩子们讲安全课、查隐患;“车巡+步巡”的巡逻模式覆盖全乡,白天见警车、晚上见警灯,高见警率成了最安心的“平安符号”。“守点、巡线、控面”的24小时防控网,让村民们不管是在田里收割,还是在家中休息,都能感受到稳稳的安全感。
科技也成了“好帮手”。依托“村村通”“雪亮工程”,智慧侦查中心“全侦查”模式高效运转,针对农村“黄赌毒”的清查行动精准开展。民警还走进辖区企业,签订90余份警企共建协议,20余场“送法进企”活动,让安全意识扎根每个角落。
金色答卷的背后:共富路上的平安承诺
麦场边的谷堆越堆越高,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这丰收的景象背后,是乡城公安“共富警务”写下的承诺 —— 让平安成为共同富裕的“催化剂”。
从田间地头的反诈宣传到家门口的证件办理,从纠纷调解的耐心细致到24小时的安全守护,藏蓝身影始终与金色麦浪相伴。正如乡城县公安领导邹雪红同时所言:“共富路上,既要丰收的‘金山银山’,更要平安的‘定海神针’。”
当夕阳为麦浪镀上金边,民警们还在村里的晒谷场帮老人收粮。远处,白色藏房在暮色中安静矗立,绒绕神山的轮廓清晰可见。这片土地的丰收,不仅有谷物的饱满,更有平安守护下的长久富足。(封清彬 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