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寄教育,“乡”约伟人故里:西华师范大学学子在邓小平故居的红色研学之旅

2025-08-08 10:06:36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AI寄教育,乡约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研学征程。此次研学活动以广安市邓小平故居为核心,借助AI技术深入探索红色文化,为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与科技交融的学习体验。

实践队队员在邓小平故居展馆前合照 李铭洋 供图
       古朴故居,感悟伟人初心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邓小平故居。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川东民居,青瓦覆盖的坡屋顶、斑驳的木质梁柱、雕花的窗棂格栅,无不透露出岁月沉淀的厚重。故居占地约800平方米,由正房、厢房、天井等组成,院内的老黄桷树已有百年树龄,枝干遒劲,见证了一代伟人在此度过的少年时光。故居内的陈设遵循历史原貌:堂屋正中悬挂着“忠厚传家”的匾额,两侧摆放着老式八仙桌与太师椅;卧室里,粗布被褥整齐叠放于木质床榻,书桌上砚台与泛黄的线装书静静陈列;厨房内,陶制水缸、铁制炊具仍保持着使用痕迹。这些简朴的物件,勾勒出邓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轨迹,也折射出川东百姓勤劳质朴的家风传承。
       借助随身携带的AI终端设备,团队成员开启了深度研学模式。通过扫描故居内的历史场景标识,AI系统自动关联出邓小平同志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前的生活细节:在私塾诵读《论语》的晨读场景、与乡邻探讨农事的少年身影、深夜在油灯下阅读进步书刊的专注神情。立体的史料呈现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正是这片土地孕育的家国情怀,为青年邓小平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种子。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邓小平同志故居前合照 江洋 供图
       陈列展馆,AI重现伟人风采
       移步邓小平陈列馆,现代科技与红色文化的碰撞更为震撼。这座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的展馆,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主题,通过“走出广安”“戎马生涯”“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多彩人生”五个展区,系统展现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业绩。而AI技术的融入,让静态展览变为动态叙事。
       在“改革开放”展区,全息投影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中,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国贸大厦俯瞰城市建设的影像栩栩如生,配合AI语音合成技术还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原声讲话,让成员们直观感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战略远见。戏剧复刻区前,团队成员戴上耳机,AI算法依据历史记载复原的川剧《柴房会》选段缓缓流淌。史料记载,邓小平同志晚年常听此剧,AI通过声纹模拟技术,将传统戏曲与伟人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子们从艺术爱好中窥见伟人的精神世界。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智能AI装置互动场景 李铭洋 供图
       铜像花园,缅怀伟人功绩
       广场占地约2600平方米,邓小平同志的铜像矗立在繁花簇拥的基座上:他身着中山装,左手叉腰,右手微微挥动,目光穿越时空,望向这片他深爱的土地。铜像高2.5米,基座上“邓小平同志”五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四周的杜鹃与月季正值盛放,象征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团队代表手捧由成员们共同制作的花篮,缓步走向铜像。花篮缎带上“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的字样,寄托着青年一代的崇敬之情。整理缎带、鞠躬致敬,一系列庄重的仪式后,全体成员在铜像前重温入团誓词,铿锵的誓言在广场上空回荡。数学与信息学院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谈到:“AI让我们看到了更立体的伟人形象,而这份精神传承,需要我们用青春行动去续写。”

图为实践队队员李铭洋为邓小平同志铜像献花 郑迪 供图
       此次研学活动,团队共采集AI交互数据300余条,形成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建议报告。学子们不仅见证了AI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成果,更在历史与科技的交融中深化了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将AI技术融入红色教育,既是实践主题的呼应,更是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的创新探索。”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终将转化为青年学子投身强国建设的行动力量。(通讯员 李铭洋 郑迪 江洋)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