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系统密码

2025-08-19 10:05:11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从“做好山水田文章”到“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治理的系统观念持续深化,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不断丰富,“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工作思路愈加明晰。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这一过程不是生态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治理逻辑从局部修复转向全域统筹,从单一保护迈向多元共生的完美转变。实践证明,唯有以系统思维打破条块分割,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重增值”,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以系统修复夯实生态根基,激活资源转化潜能。生态修复并非“零和博弈”,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程,让退化土地重现生机,直接催生了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如塞罕坝林场从“沙地荒原”变为“绿色银行”,年产值超亿元;浙江“千万工程”修复乡村水系,带动民宿经济爆发式增长。这些案例印证了生态资本增值是“两山”理念转化的前提,而系统性修复是增值的核心手段。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化对生态修复基础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树牢系统性修复理念,积极推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协同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生态修复的多元投入机制,让生态修复从单纯的政府工程转变为多方共赢的市场行为,用市场强大的驱动力更好激活生态资源转化潜能。
       以产业重构打通价值链条,释放绿色转型动能。通过系统的生态治理能够倒逼产业升级,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光伏治沙模式将“沙害”转变为“光能+农牧”的复合资产;长江经济带通过岸线整治腾退低效产能,培育高端制造业集群。这种“治理—优化—增值”的良性循环,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广大党员干部要扎实推动产业重构,加快在制度层面建立跨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加快在技术层面发展生态监测、碳汇计量等支撑体系;加快在产业层面培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真正打通“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道,让系统治理释放的“生态红利”成为经济绿色转型的持久动能。
       以安全屏障抵御发展风险,筑牢永续发展底线。生态安全是经济长远发展的“隐形资产”。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禁牧还草保障了下游数亿人的水源安全,避免了因生态退化引发的巨额治理成本;黄土高原淤地坝体系减少了黄河泥沙,降低了洪涝灾害损失。这些“隐形收益”证明,生态屏障建设虽需短期投入大量资金,却能避免后续巨大的环境负债,这是“两山”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跃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挑战的严峻形势,以战略眼光推动建立生态风险预警和应急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将国家投资的重大生态工程建好、管好、用好,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生态安全根基。(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应传琴)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