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社联动”老旧社区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街道怡湖社区“心社联动”志愿品牌实践案例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老旧社区因人口结构复杂、居住环境特殊,往往成为矛盾纠纷的集中爆发区。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街道怡湖社区便是老旧社区的典型代表:辖区50个院落中,30个为无物业管理的开放式院落,占比60%;2万余名居民里,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20%,老龄化特征显著。近五年社区信访数据显示,婚姻家庭纠纷(含夫妻、亲子、婆媳矛盾)、邻里噪音与漏水维权、物业投诉、电梯安装争议、停车位分配等矛盾纠纷问题占总信访量的92%,“院落老旧化、人员老龄化”的“两化”特征明显,社区治理陷入“重点人群管理难、居民矛盾化解难、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难”的“三难”困境,基层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对此,怡湖社区在党委书记赖洲君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培养专业社工力量,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模式,创新打造“心社联动”志愿服务品牌,通过链接第三方专业资源,结合“133”工作法,构建“居民点单—社区派单—调解员接单—跟踪评单”的闭环治理体系,聚焦电梯安装纠纷、家庭关系修复、公共资源分配等高频问题,将服务场景延伸至矛盾纠纷化解与公共事务协商领域,以“双轮驱动”开辟基层治理新路径,实现矛盾“早发现、快介入、巧化解”。
二、实践路径:以“心社联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深度融合“专业社工+志愿者”,依托社区保障资金,以“小怡帮帮忙”项目为载体,利用“专业出智+志愿出力”协同模式破解治理难题:
(一)项目设计:专业化筑牢矛盾化解“基石”
1.引入“1+4”调解模式:以社区调解工作室为核心平台,联动“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律师+志愿者”4类力量,形成“一事一议、四力联动”的立体化调解体系。其中,“小怡帮帮团”由85名社区居民志愿者、12名网格调解员及20名金牌调解员(含律师、社工、心理咨询师)组成,实现专业力量与本土资源优势互补。
2.采用“三阶段”闭环流程: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纠纷分层处置——简易纠纷2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解(如邻里噪音、杂物堆放);复杂纠纷(如遗产分配、长期家庭矛盾)转入社区调解工作室,由社工联合心理咨询师、律师提供法律支持与心理疏导;跨领域公共事务(如困难群体就业、老旧小区改造)则由社区牵头,联动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等部门开展联合调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3.打造精准化服务场景:提炼“133”心社联动工作法——以“情感重建”为1个核心,梳理家庭、邻里、社区3类关系,提供情绪接纳、减压赋能、正向引导3类支持。比如,针对家庭矛盾,通过“背靠背”沟通、亲情互动活动等方式,重建家庭成员间的信任与理解。
(二)服务特色:“133”工作法的场景化实践
以76岁独居老人王阿姨的转变为例,生动展现“133”工作法的实效:老人因丈夫去世后捡拾废品引发邻里冲突,与子女关系破裂并长期上访,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
1.情感支持,以“爱”重建信任。社会工作者通过40分钟深度倾听挖掘信访根源,建立每周探访制度(累计20次)并提供24小时紧急联络,以持续情感支持打破老人的对抗心理,搭建沟通桥梁。
2.关系梳理,修复三重互动网络。家庭层面联合心理咨询师、律师开展5次“背靠背”沟通,策划4次亲情互动活动(如子女定期探访、家庭聚餐),推动家庭关系从“断绝来往”向“每周电话、每月聚餐”转变;邻里层面组织3次邻里见面会,“小怡帮帮团”累计协助清理家中废品10次,促使邻居从“投诉”转向“主动帮助”;社区与部门层面协调5次跨部门沟通,引导老人通过合法渠道反映问题10余次,不断建立良性互动。
3.多维支持,赋能积极生活。情绪接纳上,为老人设置私密宣泄空间,通过情绪接纳语言回应,帮助老人识别与表达情绪;减压赋能上,开展压力评估并制定个性化方案2次,结合从事医护工作的经历,鼓励其分享职业成就重塑自我价值;正向引导上,设定“每周减少一次过激行为”“与子女和谐相处”等短期、长期目标,引导记录每日“三件开心事”(累计20次),强化积极心态。
最终,王阿姨从“每月上访3—4次”变为“半年零上访”,亲子关系恢复正常,邻里冲突彻底化解。她感慨:“这是五年来第一个看到我委屈的人”,生动印证了“从情感需求切入解决矛盾”的治理逻辑。
三、治理成效:从“问题化解”到“生态构建”的跨越
(一)实现队伍专业化与自治能力双提升
突破“单一主体治理”局限,整合社区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力量,组建117人的调解志愿服务队,兼具法律、心理等专业素养与社区人情洞察能力,叠加“专业性”与“群众性”双重优势。2023年以来,累计化解纠纷688件,成功率达98%;开展普法宣传40余次,培训居民3000人次,从源头提升居民法治意识与矛盾预防能力。
(二)实现纠纷化解效率与质量双优化
构建“接访—调解—3-7天回访”全链条闭环机制,推动矛盾化解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矛盾平均处置时间从15天缩短至7天以内,2024-2025年累计处理688单,接单492单,解单469单,化解率达95.3%,覆盖婚姻家庭(205单)、邻里纠纷(138单)、物业矛盾(35单)等类型,实现“小事快处、难事精处”。
(三)实现闭环治理与资源联动长效化
创新“问单—点单—派单—接单—跟单—评单”闭环流程,激活10家社会单位(律所、心理咨询机构、爱心商家)建立“调解资源库”,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形成可持续的资源联动机制。
(四)实现品牌辐射与治理模式再创新
“133”心社联动工作法以情感修复为核心、关系梳理为路径、多维支持为手段,推动“心社联动”成为可复制的调解品牌,不仅在青白江区全域推广,更辐射至成德眉资地区,为老旧社区治理提供“双轮驱动”样本,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
(五)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转型,线上需求收集占比达62%,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40%;通过“居民点单、平台派单、调解员接单、群众评单、积分兑单、数据清单”的“六单”流程,20名金牌调解员可跨团队协调资源,2025年成功调解17起复杂纠纷,效率提升35%。数据化评估显示2025年一季度纠纷复发率下降18%,与辖区派出所等部门协同效率提升40%,邻里噪音纠纷化解时间较以往缩短50%,治理精度与速度显著提升。
四、经验启示:双轮驱动下的基层治理逻辑
怡湖社区的实践为老旧社区矛盾化解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专业赋能与本土激活并重。专业社工破解“复杂性”问题,志愿服务发挥在地化优势实现“快速响应”,两者协同形成治理效能倍增效应。
(二)情感治理与制度建设结合。以情感连接打破对立,以“五单工作法”“分级调解流程”构建制度保障,实现“柔性服务+刚性机制”的有机统一。
(三)问题导向与价值培育同步。在化解具体矛盾纠纷的同时,通过开展培训培育居民自治意识,从“解决问题”向“培育主体”转变,构建可持续的社区治理生态。
(四)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坚守人文关怀底线,推动矛盾纠纷“线上预警—线下调解”一体化,将心理干预融入治理实践,突破“就矛盾解矛盾”的局限。
未来,怡湖社区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人文关怀”的融合路径,以居民需求为核心,通过积分制与数字化构建激励反馈闭环,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怡湖经验”。
五、服务照片
专业社工+志愿者调解电梯安装矛盾
专业社工+志愿者下院落调解邻里矛盾
王阿姨建立每周探访制度
给王阿姨做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2025年3月13日邀请司法所律师在怡湖社区二楼会议室对小怡帮帮团进行训民法典继承篇和婚姻篇展开专业知识培训
推广社区矛盾纠纷133工作方法普及基层心理疏导矛盾化解工作
2025年双师讲师冯利华在二楼会议室与小怡帮帮团分享交流133工作方法在社区矛盾纠纷调解中的运用
“1+四维联动(联动社区、律师、社工+心理咨询师)”调解社区邻里纠纷
1+四维联动(联动社区、律师、社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调解家庭婚姻纠纷
2025年3-4月“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调解物业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