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模式奏响共富曲——雅安市天全县政协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2025-10-23 14:27:06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在雅安市天全县兴业乡柑子村的连绵山野间,一条条茶垄如丝带般缠绕山腰,晨露浸润下的白茶新叶泛着晶莹微光。这里曾是全县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既无产业支撑,也无集体经济收入,连村活动室都一度缺失。如今,这片因劳动力外流而长期撂荒的土地,正凭借“五金”模式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租金、薪金、股金、酬金、基金,五重收益相互交织,托举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梦想。2021年,村集体分红金额为200余万元;2022年实现翻倍,达500余万元;2023年再度翻倍,突破1000万元;至2024年,柑子村的分红金额已跃升至1700余万元。
        这场深刻变革的起点,与天全县政协搭建的“同心共建现代化天全”协商议事平台息息相关。面对土地撂荒、产业停滞、集体经济薄弱、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等现实困境,县政协聚焦产业振兴与企业发展的协同路径,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精准牵线搭桥、推动资源整合,构建起“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联动机制,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紧密而可持续的利益联结,真正让资源活起来、群众动起来、乡村兴起来。
       土地流转收“租金”,唤醒沉睡资源。 在县政协及相关单位的协调推动下,270余户农户将零散闲置土地集中流转,整合打造“高山白茶+粮食”粮经复合种植示范区。昔日贫瘠的坡地,如今已成为高效农业的沃土。2024年,全村累计发放土地流转金251万元,每一笔租金不仅重新定义了土地的价值,更成为群众重拾家乡信心的起点。
       就地务工赚“薪金”,就业不再远行。茶园建设与生产链条释放出大量用工需求,常年稳定吸纳200余名村民就业,采茶高峰期临时用工超过500人次。村民李月琼站在家门口的茶园里笑着说:“以前背井离乡打工,顾不上老人孩子。现在每月有稳定收入,还能回家吃上热饭。”全年就近务工总收入达1256万元,“薪金”不仅改善了生活,更重新连结了亲情的纽带。
       入股合作得“股金”,农民变身股东。17户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或现金形式入股企业,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每年分红到账,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身份的转变带来观念的革新,农民从产业发展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资产潜能被深度激活,发展热情持续高涨。
       承包经营领“酬金”,田间地头成车间。创新推行“农户承包+企业经营+收益分成”模式,一批有能力、有干劲的农户承包20至50亩茶园,成为责任共担的“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的背后,是村民积极性的全面激发,更是乡村内生动力的蓬勃涌流。
       联农带贫设“基金”,兜底保障暖人心。针对脱贫户和特殊困难群体,县政协联动企业、金融机构与村集体,推出贴息贷款扶持计划:每户提供2万元低息贷款入股企业,享受连续20年、年利润20%的保底分红,并配套技术培训与产业指导。脱贫户姜西全手捧分红凭证感慨道:“没想到我也能当上‘股东’,这日子,真有盼头了。”

       近年来,柑子村先后获评四川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这一切成果的背后,是“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协作机制的持续深化,也是县政协“共享共富”理念下“同心共建现代化”专项行动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县政协紧扣产业振兴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的主线,精准对接资源要素,系统谋划、协同发力,组织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开展“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和“助推产业提档升级、科技支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农民就业创业”六大行动。累计开展专题调研50余次、视察监督18场次、协商议事活动32场次,形成高质量提案和建议16件,推动解决产业发展用地、基础设施配套、人才引进等关键问题20余项,切实将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赋能发展的治理效能。
       青山不负人,春雨润无声。“五金”模式如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寸复苏的土地上。没有人被遗忘,没有一户被落下。天全县政协以务实行动诠释着“共建、共享、共赢”的深刻内涵,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能。(罗阳 李沁忆)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