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妈的绣坊”绣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7-29 17:21:42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为持续深化“两新联百镇 党建助振兴”行动,宜宾屏山县委社会工作部、县委“两新”工委积极探索“党建+‘两新’组织+乡村产业”融合模式,结合彝区实际,创新打造“阿妈的绣坊”,同心聚力绣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建引领 搭建合作平台

屏山县委“两新”工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屏山经开区党工委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下,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两新”资源和产业优势,依托四川豪尔泰服饰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乡村工厂”彝区模式——“阿妈的绣坊”。“阿妈的绣坊”通过盘活乡镇闲置低效资源,招引纺织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构建“党建引领全面加强、生产要素全域统筹、绣坊运行全链服务、就业增收全面促进”四位一体运营体系,助力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2025年2月,由屏山县清平彝族乡党委牵头,马鞍社区党支部与豪尔泰党支部共同签订联建协议,标志着“阿妈的绣坊”正式落地启用。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清平彝族乡位于屏山县西南部,地处大小凉山咽喉要地,共辖7个村(社区),人口9178人,其中彝族2706人,因境内高山峡谷纵横,自然条件恶劣,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如何将先天劣势转化为后天优势,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崭新答卷。屏山县委“两新”工委主动应变、破局前行,充分挖掘彝绣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引领、人才带动、资源链接、合作共建等方式,让彝绣工艺进一步“活”起来。“彝族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彝家女子的必修课,在当地有很好的民间工艺基础,这正是我们企业看中和亟需的,我对绣坊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四川豪尔泰服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畅表示。

就业帮扶 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要振兴,就业要先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面临“外出难”和“回家难”的矛盾,想外出又缺乏所需素质技能,想回家当地又没有就业岗位。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又一难题。屏山县委“两新”工委出实招、解难题,通过持续深化“两新联百镇 党建助振兴”行动,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就业帮扶路径。“阿妈的绣坊”作为屏山县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采取订单制代加工模式,通过产业下沉、就业吸纳、技能提升等举措提供灵活就业岗位,有效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目前,“阿妈的绣坊”已招工35人,其中脱贫户14人、监测户2人、低保户3人、残疾人1人、一般户15人,“线上+线下”招聘正在火热进行中。
双向赋能 实现共赢发展

按照“党建强、则产业强,产业兴、则乡村兴”的发展思路,屏山县委“两新”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以支部共建汇聚发展合力,通过“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实现企业和地方的“双向奔赴”。企业借助政策支持、降低用工成本,扩大规模、提升效益,进一步建强纺织“产业链”;当地群众则通过就近就业、技能提升获得稳定收入,形成“产业兴—就业稳—乡村富”的良性循环。“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刺绣,正有着一手好手艺无处施展。看到乡政府和企业的招工宣传,我就抢先报了名。以后守在家门口上班,时间灵活不说,每月还能挣一两千元,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管好果树牲畜,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彝族妹妹吉罗激动地说,“欢迎更多的企业来我的家乡,也祝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施前东)
党建引领 搭建合作平台

屏山县委“两新”工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屏山经开区党工委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下,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两新”资源和产业优势,依托四川豪尔泰服饰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乡村工厂”彝区模式——“阿妈的绣坊”。“阿妈的绣坊”通过盘活乡镇闲置低效资源,招引纺织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构建“党建引领全面加强、生产要素全域统筹、绣坊运行全链服务、就业增收全面促进”四位一体运营体系,助力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2025年2月,由屏山县清平彝族乡党委牵头,马鞍社区党支部与豪尔泰党支部共同签订联建协议,标志着“阿妈的绣坊”正式落地启用。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清平彝族乡位于屏山县西南部,地处大小凉山咽喉要地,共辖7个村(社区),人口9178人,其中彝族2706人,因境内高山峡谷纵横,自然条件恶劣,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如何将先天劣势转化为后天优势,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崭新答卷。屏山县委“两新”工委主动应变、破局前行,充分挖掘彝绣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引领、人才带动、资源链接、合作共建等方式,让彝绣工艺进一步“活”起来。“彝族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彝家女子的必修课,在当地有很好的民间工艺基础,这正是我们企业看中和亟需的,我对绣坊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四川豪尔泰服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畅表示。

就业帮扶 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要振兴,就业要先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面临“外出难”和“回家难”的矛盾,想外出又缺乏所需素质技能,想回家当地又没有就业岗位。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又一难题。屏山县委“两新”工委出实招、解难题,通过持续深化“两新联百镇 党建助振兴”行动,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就业帮扶路径。“阿妈的绣坊”作为屏山县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采取订单制代加工模式,通过产业下沉、就业吸纳、技能提升等举措提供灵活就业岗位,有效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目前,“阿妈的绣坊”已招工35人,其中脱贫户14人、监测户2人、低保户3人、残疾人1人、一般户15人,“线上+线下”招聘正在火热进行中。
双向赋能 实现共赢发展

按照“党建强、则产业强,产业兴、则乡村兴”的发展思路,屏山县委“两新”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以支部共建汇聚发展合力,通过“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实现企业和地方的“双向奔赴”。企业借助政策支持、降低用工成本,扩大规模、提升效益,进一步建强纺织“产业链”;当地群众则通过就近就业、技能提升获得稳定收入,形成“产业兴—就业稳—乡村富”的良性循环。“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刺绣,正有着一手好手艺无处施展。看到乡政府和企业的招工宣传,我就抢先报了名。以后守在家门口上班,时间灵活不说,每月还能挣一两千元,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管好果树牲畜,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彝族妹妹吉罗激动地说,“欢迎更多的企业来我的家乡,也祝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施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