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华蓥党建+城乡融合双剑合璧,“一村一品”引领乡村财富密码

2025-07-09 10:29:14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从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到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华蓥通过“三促三新”,围绕“一村一品”建设,持续激活产业发展引擎,让乡村绽放出新的活力与希望。
       “一村一品”激发乡村活力
       近日,禄市镇凉水井村一座集生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集体经济生态农庄——“月伴湾”营业,为这座静谧的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引来众多游客打卡体验。
       “没想到这里有这么漂亮的农庄,随手一拍即是美景。”慕名而来的游客刘颖兴奋地在朋友圈分享体验。
       “月伴湾”位于“中国梨香花海”乡村田园度假区核心地带,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既保留了浓郁的农家特色,又融合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农场体验等多元功能。农庄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游客在享受田园诗意的同时,还能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
       “从昔日的闲置土地到如今的热闹农庄,‘月伴湾’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凉水井村党委书记李清洪介绍。 
 
       按照华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华蓥全市上下积极汲取“千万工程”经验,紧密围绕“13355”工作体系,秉持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持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以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为指引,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三农”动能。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一村一品”行稳致远的关键。在具体实践中,华蓥市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27名县级领导全覆盖联系建制村77个,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个。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三年行动,储备后备干部134名。深入实施集体经济“消薄扶强”计划,禄市镇凉水井村、月亮坡村2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华龙街道上坝桥村获得广安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等奖,天池镇伍家坳村典型案例被推荐至农业农村部参评,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不断提升。
       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则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壮大打通了市场渠道、拓展了价值空间。华蓥积极探索城乡融合路径,2024年建成华龙街道上坝桥村梨奇世界、高兴镇花庙嘴村稻鸭部落等城乡融合发展典型,规划建设三个城乡融合示范核心区,高质量推进“章广寨”城乡融合项目,启动阳和祝家坝片区、红岩乡片区建设,打造和美乡村“样板间”。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五类”试点和省级和美乡村建设,新规划建设省级和美乡村10个、精品村1个、有效衔接试点示范村5个、乡村振兴试点片1个、乡村振兴试点村4个,推进禄市场镇补短提质,完成重点场镇“六个一” 试点示范建设。
       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老板,给我称20斤新鲜黄瓜。”近日,古桥街道新民村粮油蔬菜示范基地绿意盎然,村民们动作娴熟地为游客打包刚采摘的黄瓜。不少游客沉浸在亲手采摘的乐趣之中,欢声笑语在田间响起。
       “这里的黄瓜脆嫩爽口,我每次路过都要买些带回去。”市民张凯说。
       新民村粮油蔬菜示范基地于去年4月启动建设,总占地面积约40亩,是村上利用闲置村集体资产打造的产业。基地里的蔬菜在华蓥市农业农村局、古桥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指导下,采用绿色种植技术种植,全程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村上则派出种植能手负责日常管护。
       当前,基地种植的绿色应季蔬菜有甜玉米、茄子、西红柿、四季豆等品种,今年已卖出15000多元。
       “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平均每月能领1000多元工钱,还有集体分红,生活越过越好了!”新民村村民唐光兵站在田间,笑容满面地说。
       近年来,华蓥创新经营模式,让“粮袋子”变成“钱袋子”,助力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该市通过“三促三新”(促资源盘活、促产业升级、促农民增收;探索新路径、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机制,以红色美丽村庄、中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村等项目为支点,撬动涉农财政资金1500余万元,实施“花海凉水井”饮用水厂等30余个集体经济项目,助力全市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50万元的村目前占比达28.5%。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集体变股东,成功探索打造出凉水井村、大佛山村等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华蓥模式”。 
 
       此外,该市还依托“百名红色主播”乡村振兴公益行活动,培育“书记主播”3名,打造“老兵园林”等乡村直播基地12个,开展乡村直播带货2300余场(次),销售额达700万元,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帮助4000余名农户的“土特产”走出大山,“山里货”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壮大了集体经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邱海鹰 摄
       从“捧着金碗讨饭”到“绿水流金淌银”,华蓥的实践昭示:乡村振兴既需顶层设计的“北斗导航”,更要因地制宜的“绣花功夫”。接下来,华蓥将继续依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培优特色产业,聚焦产业提质,不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陈树林  :陈科村)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