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35岁门槛” 科学使用人才
打破被年龄束缚的人才观势在必行。简单以35岁为界选用人才,实为一种根植于历史惰性的认知捷径,是管理思维在特定发展阶段下的异化与僵化。人才的价值绝非单一时间维度的线性函数,而是经验、创造力、专业技能与内在热情在独特生命轨迹上的交响。昔日有周瑜青年挂帅,于赤壁烽火中奠定三分天下;亦有姜尚暮年出山,开创周室八百年基业。爱因斯坦二十六岁提出相对论,展现青年思维的无羁;季羡林先生愈至耄耋,学问愈显精深融通,彰显时间积淀的力量。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绽放时序,不能被单一的外在标尺粗暴裁剪。唯有打破年龄桎梏,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激活人才队伍的“一池春水”。
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管理体系刻不容缓。人都年轻过,也不可能永远年轻。若将年龄设为硬性门槛,今日的设限者亦可能成为明日被拒之人。这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更会加剧社会年龄焦虑,形成人人自危的“35岁困局”。健康的人才生态应如四季更迭,既有春之生机,亦见秋之丰硕。青年的锐气是创新的火花,而中年以上从业者的经验与洞察力,则是组织应对复杂挑战的压舱石。建立“能力本位”体系,必须回归个人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创新潜能,以科学客观的标准甄别能力,用公平透明的通道回报能力,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滋养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超越年龄的数字迷思,从“选年龄”转向“评能力”,这是激活人才“一池春水”的治本之策。
尊重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大势所趋。人才成长绝非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业,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有人擅长颠覆创新,有人精于系统沉淀。这种生命时序的多样性正是人类智慧生态繁茂的根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价值呈现多维性,经验与智慧需要时间发酵,创造力也非青年专利。因此,从基于惰性的“管理便利”转向基于规律的“发展智慧”,摒弃“一刀切”的年龄歧视,建立尊重个体时序的评价任用体系,已不仅是道德呼吁,更是关乎组织效能与社会进步的战略必然。这既是顺应人性的理性回归,也是构建未来韧性人才生态的必由之路。(四川省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传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