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镇:乡音传党音,真情润民心

2025-10-15 11:02:28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基层理论宣讲和政策宣传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要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就需要准确把握基层群众的认知特点、信息接收习惯和实际需求,用他们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转化为指导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一是聚焦民生关切,以“拉家常”形式讲政策、听民意、解难题,内容围绕乡村振兴、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就业增收等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二是转化话语体系,变“文件语”为“家常话”,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用方言土语结合本地案例解读政策,做到“土话传真理,乡音聚民心”;三是善用故事载体,身边人的故事通常更具有感染力,以群众的视角展开,通过“村里人”讲“村里事”,提升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众精准,按需供给
       不同身份有不同方式,宣讲人也要各有不同。针对农民,他们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等问题,在宣讲时,就得靠老同志的“大嗓门”讲“小知识”,聚焦惠农政策,普惠农民,让他们“听得进”“用得着”;针对务工人员,他们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知识储备也相对丰富,他们更关注就业形式,在宣讲时年轻干部的信服力更高,采用围坐讨论的方式也更有效,将他们的经验分享,将政策解读融入热烈的讨论中。

       三、线上线下,全面覆盖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应延伸到哪里。新时代的基层理论宣讲需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多阵地互相补充的立体化宣讲网络,确保理论宣讲全覆盖、无死角。一是采用线下多场景宣传,不仅用会议室,更要延伸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田间地头、社区院落。用青年干部与业务老手组成宣讲队伍,把课堂搬到农家院落,把党的创新理论化为一场“春雨”,浸润群众的“心头”;二是利用线上新媒体,利用村(社区)委员会的大屏幕创建宣讲专栏,展播领导干部政策解读短视频,用“看得见,听得清”的形式推送党的最新理论知识。
       四、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是确保基层理论宣讲常态化、长效化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发现—交办—反馈”闭环处理机制,确保民情民意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精准摸排情况,迅速落实,切实将“民生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在宣讲设置“百姓点餐”环节,协调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民生问题,实现“党的声音传下去,群众心声收上来”;二是打破传统宣讲“台上讲、台下听”的单向输出模式,设置“群众提问干部解答台账记录”环节,鼓励群众现场“亮话”反映实际问题。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回应,需协调处理的限时反馈,同步发放宣传手册等资料,推动“问题收集闭环落实”机制落地。切实将宣讲现场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现场”;三是持续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志愿者培训、节目更新等机制,推动活动常态化。同时,结合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将宣讲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深度融合,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切实将精神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送到群众心坎里
       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俯下身子,用群众的语言和方式,讲群众关心的事,解群众困惑的结。这是一项需要持续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但其回报——党的理论被群众掌握,党的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无疑是无比珍贵的。(撰稿:蒋君濠)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