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警务】扎西拥中:一个专爱“挑”事的女辅警
2025-07-28 16:49:43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在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香巴拉派出所,藏族女辅警扎西拥中总被群众笑着说“爱挑事”。可这“挑事”,挑的是家长里短的疙瘩事,解的是邻里乡亲的心结,暖的是千家万户的民心。自2024年“扎西拥中调解室”——这个乡城县公安局首个以女警个人名义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挂牌以来,这位爱“挑事”的女辅警,用主动上前的担当,把125宗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让小小的调解室成了乡城公安基层治理的“减压阀”。

“没事找事”的她,专挑群众的“心头事”
乡城县地域广阔,汉藏等多民族聚居,矛盾纠纷常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和民族情。扎西拥中是土生土长的乡城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她,眼里容不下“小事”。调解室刚成立那会儿,巴姆社区的扎某某和呷某某因房屋界限吵了三年。从拌嘴到差点动手,社区三次调解都卡在“老墙根是谁家的”这个死结上。扎西拥中听说后,愣是“抢”过这桩“老大难”——她不待双方找上门,先拉着社区老支书翻出多年以前的分地档案,踩着雨季泥泞的土路,带着卷尺在两家墙根蹲了半天,连石头缝里的苔藓都仔细比对过。

“藏族人重情义,得先焐热他们的心。” 她揣着自家熬的酥油茶上门,先跟扎某某聊起10前年帮呷某某家收青稞时,两人共喝一壶酒的往事;又跟呷某某念叨扎某某家孩子小时候总往她家跑,蹭着吃她做的糌粑的暖心事。等双方气顺了,她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的相邻关系条款,用藏语逐句翻译,又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当见证。连续两周,她每天往返步行两公里穿梭在两家之间,终于让僵持三年的邻居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她呀,连墙根的石头都认得比我们清,不服都不行。” 呷某某后来攥着她的手说,语气里满是信服。
“四用”调解法,让“挑事”挑出真功夫
在扎西拥中看来,“挑事”不是蛮干,得有章法。她琢磨出的“四用”调解法,藏着对乡城风土人情的通透理解,更藏着化解矛盾的真功夫。
用情感人,藏着民族共通的温度。镇上两家藏餐馆抢生意,从互相降价到相互拌嘴,扎西拥中赶到时,老板娘们正撸着袖子对峙。她没急着说教,反倒拉着两人去后厨:“你看卓玛揉糌粑的手法,跟你阿妈是不是一个样?” 指着灶台边的老面盆,聊起各自孩子在县小学同班读书的趣事。见两人脸色缓和,她掏出两条崭新的哈达递过去:“藏族人说‘邻居的炊烟能暖自家的房’,你们刚开店时,次仁家面粉不够,不还是去你家借的?” 这话戳中了两人的心,最后不仅握手言和,还联合推出“藏家宴套餐”,三个月后营收比之前各自经营时增长了40%。

用心暖人,藏着洞察人心的细腻。去年5月辖区内三兄妹为分父母留下的老房子吵到断绝来往,扎西拥中翻出他们小时候在老房子前拍的黑白照片——照片里,二哥背着老三在晒青稞,妹妹举着糌粑在一旁笑。她把照片放大贴在调解室墙上,轻声说:“你们看,老三总抢二哥的糌粑,二哥还是把他背在肩上。现在房子旧了,亲情可不能旧啊。” 这话让兄妹仨红了眼眶。她又提议:“老房子改民宿,收益三人均分,妹妹刚离婚带孩子,前期运营就由她多操心。” 如今,三兄妹开的民宿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点,每月能分三千多元。
用理服人,藏着较真到底的韧劲。一次土地流转纠纷中,投资方想把20亩农田改种果树,村民怕丢了“口粮田”,拿着锄头守在地头。扎西拥中和调解室的战友们用三天跑了青德乡、水洼乡等五个村子,收集到12份土地流转成功案例。她组织了场“田间调解会”,请来农业技术员算了笔账:“种果树亩产收益是种青稞的6倍,合同里写明‘每年每亩保底分红800元’,比种青稞稳当多了。” 又让律师用藏语念合同条款:“你们看,这条写着‘若改变土地性质,村民可无偿收回’。” 最终双方约定,果树收益的30%归村集体,用于修建灌溉水渠,惠及周边农户。
用法渡人,藏着法律落地的智慧。去年冬天,4名藏族工人讨薪无果,堵在工地门口。扎西拥中一边让同事给工人递上滚烫的酥油茶,一边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藏文版,指着第50条说:“你们看,‘工资必须按月支付’,就像青稞熟了就得收割,拖不得。” 她带着工人去劳动监察大队,帮着整理考勤记录和工资条,又连夜找到包工头:“面对面进行交谈” 连续三天,她每天陪着工人和包工头协商,最终不仅追回民工的工资,还让包工头和工人签了规范的劳动合同,现在这些工人每月能按时领到工资。
“挑事” 挑出和谐景,小工作室有大能量
“调解室多‘挑’点事,公安的案子就少点,群众的日子就安稳点。” 扎西拥中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她的“挑事”,藏在菜市场的闲聊里——听卖菜阿婆说邻居媳妇总熬夜打麻将,晚上就拎着酥油去串门,教小两口算“带孩子比打麻将划算”的账;藏在走村入户的脚步里,开春时跟着牧民去划定牧场边界,在草场上用石头摆出标记,避免了往年因抢牧发生的冲突;更藏在调解室的档案柜里,125宗调解案例旁,都贴着她手绘的“矛盾隐患跟踪表”。

这个只有5名工作人员的小小调解室,藏着惊人的能量:成立一年多来,接待群众咨询超1000人次,成功调解的125宗纠纷里,有87宗是主动介入的“未报警矛盾”,没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三面锦旗挂在墙上,“为民解忧” 的那面,边角已经被群众摸得发亮。
在乡城公安“共富警务”的蓝图里,这个调解室成为了鲜活注脚。土地流转纠纷化解后,那片果园今年挂果,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兄妹民宿带动村里5户人家开起农家乐,去年户均分红1.2万元。扎西拥中说:“调解不是终点站,是让大家能安心往前奔的加油站。”
如今,在香巴拉镇的道路旁,常能看到扎西拥中穿着制服的身影,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小本子,上面记着:“格桑家与邻居的牛栏纠纷,周三回访”“工地欠薪隐患”。阳光落在她的警号上,亮得像她守护的这片香巴拉净土。“只要群众需要,我就继续‘挑事’下去。” 她语气里带着暖意,身后的转经筒转得正欢,像在应和这朴素的誓言。

这就是扎西拥中,一个专爱“挑事”的女辅警。她挑开的是矛盾的死结,挑近的是警民的心距,挑出的是乡城大地上,汉藏群众共绘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沈怡君 张雨)

“没事找事”的她,专挑群众的“心头事”
乡城县地域广阔,汉藏等多民族聚居,矛盾纠纷常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和民族情。扎西拥中是土生土长的乡城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她,眼里容不下“小事”。调解室刚成立那会儿,巴姆社区的扎某某和呷某某因房屋界限吵了三年。从拌嘴到差点动手,社区三次调解都卡在“老墙根是谁家的”这个死结上。扎西拥中听说后,愣是“抢”过这桩“老大难”——她不待双方找上门,先拉着社区老支书翻出多年以前的分地档案,踩着雨季泥泞的土路,带着卷尺在两家墙根蹲了半天,连石头缝里的苔藓都仔细比对过。

“藏族人重情义,得先焐热他们的心。” 她揣着自家熬的酥油茶上门,先跟扎某某聊起10前年帮呷某某家收青稞时,两人共喝一壶酒的往事;又跟呷某某念叨扎某某家孩子小时候总往她家跑,蹭着吃她做的糌粑的暖心事。等双方气顺了,她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的相邻关系条款,用藏语逐句翻译,又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当见证。连续两周,她每天往返步行两公里穿梭在两家之间,终于让僵持三年的邻居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她呀,连墙根的石头都认得比我们清,不服都不行。” 呷某某后来攥着她的手说,语气里满是信服。
“四用”调解法,让“挑事”挑出真功夫
在扎西拥中看来,“挑事”不是蛮干,得有章法。她琢磨出的“四用”调解法,藏着对乡城风土人情的通透理解,更藏着化解矛盾的真功夫。
用情感人,藏着民族共通的温度。镇上两家藏餐馆抢生意,从互相降价到相互拌嘴,扎西拥中赶到时,老板娘们正撸着袖子对峙。她没急着说教,反倒拉着两人去后厨:“你看卓玛揉糌粑的手法,跟你阿妈是不是一个样?” 指着灶台边的老面盆,聊起各自孩子在县小学同班读书的趣事。见两人脸色缓和,她掏出两条崭新的哈达递过去:“藏族人说‘邻居的炊烟能暖自家的房’,你们刚开店时,次仁家面粉不够,不还是去你家借的?” 这话戳中了两人的心,最后不仅握手言和,还联合推出“藏家宴套餐”,三个月后营收比之前各自经营时增长了40%。

用心暖人,藏着洞察人心的细腻。去年5月辖区内三兄妹为分父母留下的老房子吵到断绝来往,扎西拥中翻出他们小时候在老房子前拍的黑白照片——照片里,二哥背着老三在晒青稞,妹妹举着糌粑在一旁笑。她把照片放大贴在调解室墙上,轻声说:“你们看,老三总抢二哥的糌粑,二哥还是把他背在肩上。现在房子旧了,亲情可不能旧啊。” 这话让兄妹仨红了眼眶。她又提议:“老房子改民宿,收益三人均分,妹妹刚离婚带孩子,前期运营就由她多操心。” 如今,三兄妹开的民宿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点,每月能分三千多元。
用理服人,藏着较真到底的韧劲。一次土地流转纠纷中,投资方想把20亩农田改种果树,村民怕丢了“口粮田”,拿着锄头守在地头。扎西拥中和调解室的战友们用三天跑了青德乡、水洼乡等五个村子,收集到12份土地流转成功案例。她组织了场“田间调解会”,请来农业技术员算了笔账:“种果树亩产收益是种青稞的6倍,合同里写明‘每年每亩保底分红800元’,比种青稞稳当多了。” 又让律师用藏语念合同条款:“你们看,这条写着‘若改变土地性质,村民可无偿收回’。” 最终双方约定,果树收益的30%归村集体,用于修建灌溉水渠,惠及周边农户。
用法渡人,藏着法律落地的智慧。去年冬天,4名藏族工人讨薪无果,堵在工地门口。扎西拥中一边让同事给工人递上滚烫的酥油茶,一边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藏文版,指着第50条说:“你们看,‘工资必须按月支付’,就像青稞熟了就得收割,拖不得。” 她带着工人去劳动监察大队,帮着整理考勤记录和工资条,又连夜找到包工头:“面对面进行交谈” 连续三天,她每天陪着工人和包工头协商,最终不仅追回民工的工资,还让包工头和工人签了规范的劳动合同,现在这些工人每月能按时领到工资。
“挑事” 挑出和谐景,小工作室有大能量
“调解室多‘挑’点事,公安的案子就少点,群众的日子就安稳点。” 扎西拥中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她的“挑事”,藏在菜市场的闲聊里——听卖菜阿婆说邻居媳妇总熬夜打麻将,晚上就拎着酥油去串门,教小两口算“带孩子比打麻将划算”的账;藏在走村入户的脚步里,开春时跟着牧民去划定牧场边界,在草场上用石头摆出标记,避免了往年因抢牧发生的冲突;更藏在调解室的档案柜里,125宗调解案例旁,都贴着她手绘的“矛盾隐患跟踪表”。

这个只有5名工作人员的小小调解室,藏着惊人的能量:成立一年多来,接待群众咨询超1000人次,成功调解的125宗纠纷里,有87宗是主动介入的“未报警矛盾”,没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三面锦旗挂在墙上,“为民解忧” 的那面,边角已经被群众摸得发亮。
在乡城公安“共富警务”的蓝图里,这个调解室成为了鲜活注脚。土地流转纠纷化解后,那片果园今年挂果,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兄妹民宿带动村里5户人家开起农家乐,去年户均分红1.2万元。扎西拥中说:“调解不是终点站,是让大家能安心往前奔的加油站。”
如今,在香巴拉镇的道路旁,常能看到扎西拥中穿着制服的身影,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小本子,上面记着:“格桑家与邻居的牛栏纠纷,周三回访”“工地欠薪隐患”。阳光落在她的警号上,亮得像她守护的这片香巴拉净土。“只要群众需要,我就继续‘挑事’下去。” 她语气里带着暖意,身后的转经筒转得正欢,像在应和这朴素的誓言。

这就是扎西拥中,一个专爱“挑事”的女辅警。她挑开的是矛盾的死结,挑近的是警民的心距,挑出的是乡城大地上,汉藏群众共绘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沈怡君 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