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沾泥土察实情 淬火成钢兴三农

2025-09-24 11:03:28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金秋时节,五谷飘香。2025年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从“米袋子”“菜篮子”的稳产保供到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新时代“三农”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广大党员干部更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广袤田野上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丰收图景在乡野沃土上徐徐展开。 
       ​脚沾泥土,在调查研究中把准“三农”脉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论断,至今仍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人口结构变迁、资源要素流动、产业形态迭代等多重挑战,唯有“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才能找准病灶、开对方子。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三害”时,带领120人调查队用475天走遍1080平方公里土地,绘制出24万字的风沙盐碱分布图,为科学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种“解剖麻雀”的调研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党员干部既要善用“铁脚板”丈量土地,在田间地头听真话、察实情;也要善用“数字脑”分析数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捕捉农民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让政策制定“接地气”、资源投放“有的放矢”,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效。
       ​淬火成钢,在攻坚克难中锻造兴农本领“农,天下之大本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需要“懂技术”的硬实力,更需要“爱农民”的软情怀。面对农村空心化、人才流失等“老大难”问题,党员干部要像“拼命书记”范振喜那样,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啃“硬骨头”。在河北承德周台子村,范振喜身患白血病仍坚守岗位30余年,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治理生态环境,将负债村变为“全国文明村”。他的故事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练就“逢山开路”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到发展数字农业,从盘活闲置宅基地到壮大集体经济,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党员干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实践磨砺中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行家里手。
       ​守正创新,在实干巧干中绽放为民情怀“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从浙江余村“卖石头”到“挣碳汇”的绿色蝶变,到陕西袁家村“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本,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证明:创新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实干是赢得民心的“通行证”。党员干部要善于用“新思维”破解“老问题”:在产业发展上,推动“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在基层治理中,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模式,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在民生保障上,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同时,要建立“任务清单化、责任具体化、时间节点化”的推进机制,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确保每一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接续奋斗,在乡村振兴中书写时代答卷丰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砥砺初心的考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新时代“三农”工作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三农”工作作为锻炼成长的主战场,在田间地头读懂“无字之书”,在群众家中感悟“民生温度”,在攻坚克难中锤炼“担当铁肩”。唯有如此,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江安县经济商务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 廖振)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