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绘新景

2025-07-18 15:43:05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前锋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攻坚行动,以“狠抓示范创建,建设和美乡村”为抓手,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产销一体化和美乡村建设,奋力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三农”新画卷。 
       高标准农田“改”出丰收新图景
       “为赶上春耕生产,我们去年10月就开始施工。去年底土地调形完成,今年2月所有工作全面完成。”7月14日,虎城镇茶花村,望着田野里茁壮成长的水稻,前锋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工作人员吴飞介绍说,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11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6%。
       据介绍,茶花村以前用于农业生产的田块窄小且形状不规则,加之分布分散且落差起伏较大,不利于大型农机作业和灌溉,制约当地农业生产。“改造后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吴飞说。
       虎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该镇6个村2067亩,包括土地调形和排水渠、机耕道等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改造完成后,曾经的小块田地即可连片,均能进行机械化耕种。
       前锋区属于丘陵地形。近年来,该区按照“宜大则大、宜梯则梯、宜缓则缓、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建设标准,分类抓好田块整治,合理布局渠网路网,有效推进土壤改良。今年5月,前锋区入选四川省第三批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今年以来,前锋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区镇两级农技人员开展小春生产技术培训2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0份,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500余人次。
       “我们还积极探索从建前风险预防、建中监管服务到建后管护的模式,确保农田发挥长久效益。”前锋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该区还严格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
       以“产业旺”促“乡村兴”
       7月14日,龙塘街道小井村枳壳种植基地内,村民们穿梭于枳壳林间,忙着采摘鲜红的辣椒,“树上结枳壳、林下收辣椒”的立体农业画卷跃然眼前。
       为了让辣椒尽快进入市场,小井村建立了高效的采运机制。整个流程中,村民们分工协作,采摘、称重、装车有条不紊。该村提前对接了多个销售渠道,实现辣椒“即采即销”。“我们与周边的农贸市场、商超等签订订单,每天都要把辣椒送往临港大市场。”小井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正友说。
       近年来,前锋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聚焦粮油、生猪、青花椒等产业,不断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辣椒源源不断销往市场的同时,种植基地的枳壳也迎来收获期。今年,小井村新建两座烘干房和一座保鲜室,为枳壳产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好准备。该村将加工枳壳70吨,构建集种植、采收、烘干、仓储、销售于一体的枳壳产业链,将枳壳销往安徽、成都、重庆等地。
       前锋区还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统筹推进粮油、花椒、茶叶等农业园区建设。茶叶园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开发采茶制茶体验、茶文化科普等研学课程,上半年接待研学团队28批次、游客超1.2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15%;花椒园区积极拓展花椒精油、调味品等衍生产品,并多次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广安白茶获得2025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农特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和美乡村建设增“颜”又提“质”
       7月14日,走进观塘镇仁和村,田园古寨、村庄民居、整齐划一的农田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一幅和美乡村图展现眼前。
       “过去的仁和村,村民们一年到头就靠几亩薄田过日子,一些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仁和村党支部书记吴德平介绍,自从被纳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市级试点以来,仁和村建起集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之家、村卫生室、村民说事厅、法律服务室等于一体的村级阵地。同时,利用稻鱼粮油产业、农田景观、仁和寨等农旅资源,通过高标准农田、稻鱼垂钓基地、仁和寨露营观景打卡等建设项目,建成都市田园农旅融合示范区,并于今年3月成功举办首届仁和村油菜花节,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环境好了,治理也要跟上。该村积极落实网格治理体系,由村组干部、在家党员、退役军人、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网格员,定点联系农户,确保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如今的仁和村,村庄更加美丽,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努力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今年以来,前锋区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统筹实施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试点建设相结合,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各镇、村(社区)治理机制优化、治理能力提升。(姚英 前锋融媒 丁彦博)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