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无“人”难行“好路”
换届选人的核心,在于打破“重资历轻能力”“重人情轻实绩” 的惯性思维,建立与乡村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 “选人标尺”。这份标尺不应只看短期表现,更要考量干部对乡村的情感认同、对政策的理解深度,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既要能读懂乡村的历史脉络,知晓乡土人情的独特逻辑,也要能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掌握数字化治理的方法。选准一人,不仅是为乡村配备一名管理者,更是为发展引入一个“主心骨”,让后续的道路规划有可靠的执行者、坚定的推动者,避免因“人不对路”导致规划悬空、政策走样。
乡村发展之路从不是“拍脑袋”的空想,而是基于资源禀赋、群众需求、时代要求的系统谋划。换届选出的干部,不能满足于“守摊子”,更要主动“谋路子”,既要立足当下,梳理乡村现存的短板,比如基础设施的薄弱点、产业发展的空白区、民生服务的缺口,也要着眼长远,思考如何将本地特色与市场需求对接,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文化根脉。“好路”的标准,在于其能让群众看到希望、获得实惠,能让乡村发展有可持续的动力,而这样的蓝图,正是检验换届选人成效的最终标尺 ,只有选对了能“谋好路”的人,换届的价值才能真正落地。
“选准人”与“谋好路”从来不是孤立的两个环节,而是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有机整体。选准的人,要能将“好路”的规划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细化步骤、整合资源、动员群众,让蓝图从纸上走进现实,而清晰的“好路”,又能为干部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凝聚起乡村内外的合力。若只重选人不重谋路,选出的干部可能陷入“空有热情无方向”的困境,只重谋路不重选人,再好的规划也可能因“执行者不力”而沦为空谈。只有让“选对的人”去走“谋好的路”,才能让换届工作释放出最大效能,推动乡村在振兴之路上稳步前行。
(通讯员:中共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委组织部 刘梦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