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智慧”破解养老难题
2025-11-06 16:02:49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前天打电话预约助浴,昨天工作人员就上门了,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难题。”10月31日,龙塘街道低保失能老人张婆婆坐在沙发上,对上门服务连连称赞。
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近年来,广安前锋区从老年人需求出发,通过“精准服务织网+智慧手段提效”双措并举,托起更多老年人“暖心又省心”的晚年生活。
精准服务织网:
把养老保障送到家门口
“养老服务不能搞‘一刀切’,得让老年人真正用得上、觉得好。”区民政局副局长蒋勇介绍,今年该区精准锁定辖区内2033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定制3类“关爱服务包”,并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到“优”。
体系支撑是服务延伸的根基。如今,前锋区已构建起“一核、三轴、多点”的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四方山康养中心满足旅居养老需求,3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全域,5个社区养老综合体、22个养老互助点深入基层,1669张养老床位形成有力托底。
在完善的体系支撑下,各项服务精准落地。该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13项“随叫随到”的上门服务,目前已覆盖9个乡镇(街道)的1518名老年人。同时,针对居家老年人的适老化改造也在进行,“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辖区内2000余户家庭适老化改造,从扶手安装到智能呼叫设备安装,都按老年人习惯设计。”蒋勇表示。
“王大爷,今天的午饭是两荤一素,您慢慢吃。”10月31日中午,志愿者张雨涵提着保温饭盒,走进大佛寺街道龙镇社区独居老人王大爷家中。除了上门送餐,前锋区还建设了社区老年食堂,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便利。龙镇社区老年食堂,每天可供100余位老年人就餐,“两荤一素11块钱,吃完还能和老邻居聊天。”73岁的周奶奶一日三餐都在该食堂解决。
此外,该区已为8家养老机构内的415名集中住养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活动114场。“以前自己在家日子单调,现在每周有志愿者来陪我聊家常、唱红歌,热闹多了!”前锋区老年养护院李爷爷笑着说。大佛寺街道、龙塘街道还为100名老年人提供康复辅具租赁服务。“租轮椅跟买轮椅比起来划算很多,方便还不浪费。”刚租到设备的刘奶奶说。
值得一提的是,前锋区还推出“喘息服务”,已惠及820余户失能老年人家庭。同时培育16支老年志愿服务队,每年活动超百场,让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养老新生态。
智慧赋能提效:
让养老服务更省心
“以前照顾失能老人,每半小时就要查一次房,现在看屏幕就能掌握老人的心率和翻身情况,系统异常预警让我们省心多了。”前锋区老年养护院护理员张君指着智能监测终端说。
近年来,前锋区持续推进养老机构智慧化建设,通过在老年养护院部署智能护理床、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等,构建起“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质量追溯”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比人工巡查快太多。”前锋区老年养护院院长孙远勤介绍,系统如果检测到老人状态异常就会在系统终端上预警,护工可以第一时间前往查看并确定是否通知医护人员,最大程度避免病情延误。不仅如此,该系统还能追溯服务质量。“喂药、康复训练都记录在系统里,查核时调阅就行,不用翻纸质台账。”孙远勤说。
孙远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需要3名护理员负责20张失能老人床位,现在2人就能胜任,照护效能提升了35%,单床运营成本降低18%。”节省下来的人力资源被重新配置到康复训练、文娱活动等个性化服务中,让专业照护更有温度。
从居家的“助浴”到社区的“助餐”,再到机构的“智能守护”,前锋区用精准与智慧交织的服务网络,交出了一份从“有”到“优”的养老答卷。(蒋林玲 丁彦博丿
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近年来,广安前锋区从老年人需求出发,通过“精准服务织网+智慧手段提效”双措并举,托起更多老年人“暖心又省心”的晚年生活。
精准服务织网:
把养老保障送到家门口
“养老服务不能搞‘一刀切’,得让老年人真正用得上、觉得好。”区民政局副局长蒋勇介绍,今年该区精准锁定辖区内2033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定制3类“关爱服务包”,并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到“优”。
体系支撑是服务延伸的根基。如今,前锋区已构建起“一核、三轴、多点”的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四方山康养中心满足旅居养老需求,3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全域,5个社区养老综合体、22个养老互助点深入基层,1669张养老床位形成有力托底。
在完善的体系支撑下,各项服务精准落地。该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13项“随叫随到”的上门服务,目前已覆盖9个乡镇(街道)的1518名老年人。同时,针对居家老年人的适老化改造也在进行,“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辖区内2000余户家庭适老化改造,从扶手安装到智能呼叫设备安装,都按老年人习惯设计。”蒋勇表示。
“王大爷,今天的午饭是两荤一素,您慢慢吃。”10月31日中午,志愿者张雨涵提着保温饭盒,走进大佛寺街道龙镇社区独居老人王大爷家中。除了上门送餐,前锋区还建设了社区老年食堂,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便利。龙镇社区老年食堂,每天可供100余位老年人就餐,“两荤一素11块钱,吃完还能和老邻居聊天。”73岁的周奶奶一日三餐都在该食堂解决。
此外,该区已为8家养老机构内的415名集中住养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活动114场。“以前自己在家日子单调,现在每周有志愿者来陪我聊家常、唱红歌,热闹多了!”前锋区老年养护院李爷爷笑着说。大佛寺街道、龙塘街道还为100名老年人提供康复辅具租赁服务。“租轮椅跟买轮椅比起来划算很多,方便还不浪费。”刚租到设备的刘奶奶说。
值得一提的是,前锋区还推出“喘息服务”,已惠及820余户失能老年人家庭。同时培育16支老年志愿服务队,每年活动超百场,让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养老新生态。
智慧赋能提效:
让养老服务更省心
“以前照顾失能老人,每半小时就要查一次房,现在看屏幕就能掌握老人的心率和翻身情况,系统异常预警让我们省心多了。”前锋区老年养护院护理员张君指着智能监测终端说。
近年来,前锋区持续推进养老机构智慧化建设,通过在老年养护院部署智能护理床、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等,构建起“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质量追溯”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比人工巡查快太多。”前锋区老年养护院院长孙远勤介绍,系统如果检测到老人状态异常就会在系统终端上预警,护工可以第一时间前往查看并确定是否通知医护人员,最大程度避免病情延误。不仅如此,该系统还能追溯服务质量。“喂药、康复训练都记录在系统里,查核时调阅就行,不用翻纸质台账。”孙远勤说。
孙远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需要3名护理员负责20张失能老人床位,现在2人就能胜任,照护效能提升了35%,单床运营成本降低18%。”节省下来的人力资源被重新配置到康复训练、文娱活动等个性化服务中,让专业照护更有温度。
从居家的“助浴”到社区的“助餐”,再到机构的“智能守护”,前锋区用精准与智慧交织的服务网络,交出了一份从“有”到“优”的养老答卷。(蒋林玲 丁彦博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