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引擎、产业为抓手、融合为路径——现代农业绘出好“丰”景
2025-11-06 16:06:22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眼下,正值秋冬种的关键时节。观塘镇仁和村,无人机划过长空精准播种;代市镇大田村,金黄饱满的蜜柚压弯枝头;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覆膜保墒的农民弯腰劳作——这一幅幅生动的现代农业画卷,正是前锋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该区以科技为引擎、以产业为抓手、以融合为路径,推动农业产业从传统耕作向智慧高效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具有前锋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人力到机械
现代农业提速发展
11月3日,一架大型植保无人机正在仁和村进行油菜飞播作业。无人机沿着预设的航线低空飞行,将油菜种子与肥料均匀撒入田间。与此同时,地面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对种子和肥料进行混合配比,确保播撒质量。
“以前人工播种,要先育苗再移栽,费时费力。现在无人机飞一次,播种、施肥一次性完成。”仁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丽君介绍,今年村里计划用无人机播种油菜300亩、小麦120亩,预计两天内全部完成,效率远超传统人工作业。
无人机飞手李凯算了一笔账:“一台无人机每小时能播40到50亩,是人工的几十倍,不仅精准均匀,还大幅节约了人力和农资成本。”他感慨道,科技让农业从汗水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此次无人机播种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仁和村近年来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配套,昔日的零散地块连片成方,为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打下基础。目前,从播种、植保到收割,机械化已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型。下一步,仁和村将在油菜生长周期内运用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
仁和村无人机播种油菜是前锋区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区以科技为引擎,推动智慧农业提速增效,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产量的双提升。目前,该区现代农业园区全面推广数字化管理平台,引入无人机植保、智能分选等设备,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达2.2万亩次,机械化率达到83.4%。
从增产到增值
特色产业全链提升
10月31日,大田村柚林里,金黄饱满的蜜柚挂在枝头,村民们穿梭其间,采摘、搬运,一挑挑沉甸甸的柚子装上货车,运往现代化加工厂房,经过自动分选机精准分级,送入清洗区清洗,随后进行打包发运。
“现在是蜜柚采摘的高峰期,每天采摘量可达十几万斤,经过分级、清洗、包装后发往全国各地。”广安市联动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俊介绍,基地面积共680亩,种植了红芯蜜柚、三红蜜柚、白芯蜜柚等多个品种,今年总产量预计突破350万斤。
蜜柚产业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从春季疏果施肥到秋季采摘,全年用工需求稳定。据统计,合作社每年支付给村民的劳务工资达200万元左右,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我在合作社工作10多年了,年收入1.7万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心里踏实。”村民明显兰说。
在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们正在为花椒树覆膜,为来年丰产做准备。昔日的丘陵山地,如今已成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过去摘花椒,一天下来满手是伤。现在推广无刺品种,采摘效率高多了。”前锋区生态农业开发供销有限公司生产经营负责人毛磊说,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合作,园区成功培育出无刺青花椒,破解了采摘难、成本高的难题。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更体现在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在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青花椒精酿啤酒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还推出花椒精油、花椒酱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与此同时,当地餐饮企业创新推出“椒宴”,17道以花椒为核心的创意菜品,融合本地风味,拓展消费场景。从花椒油到花椒啤酒、花椒宴,一条覆盖种植、加工、销售、体验的产业链日趋完善。
从会种到会卖
乡村振兴活力迸发
产业兴旺,离不开机制创新与多元融合。前锋区积极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通过保底收购、按股分红、土地流转、园区就业等方式,让农户稳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600元。
在仁和村,农旅融合成为新亮点。该村整合稻鱼粮油产业、农田景观与仁和寨等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稻鱼垂钓基地、露营观景打卡点,成功举办首届油菜花节,成为周边市民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而观阁镇七谷村的创新实践,则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七谷村以水稻、蔬菜种植为主,2024年产值达5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91万元。2023年,位于该村的前锋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成功获评“三星级省级农业园区”,成为前锋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在稳步发展粮油主导产业的同时,该村还将菌菇种植作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启动七谷菌业项目。“村里的蘑菇基地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产出100万个菌棒,培育300万斤鲜菇,总产值有望达到1000万元。”七谷村党总支书记侯铁介绍。
七谷村在“会种”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会卖”的新路径。侯铁带头,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乡村风貌与优质农产品,他用镜头记录水稻生长、捕捉村民劳作的日常,最高视频播放量达300多万,近期每周粉丝增长近万人,为农产品销售积累了海量潜在客户,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从无人机的轰鸣到柚林的芬芳,从青花椒的麻香到菌菇的生机,前锋区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在田野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赵金彪 范群星 前锋融媒 姜曦悦)
从人力到机械
现代农业提速发展
11月3日,一架大型植保无人机正在仁和村进行油菜飞播作业。无人机沿着预设的航线低空飞行,将油菜种子与肥料均匀撒入田间。与此同时,地面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对种子和肥料进行混合配比,确保播撒质量。
“以前人工播种,要先育苗再移栽,费时费力。现在无人机飞一次,播种、施肥一次性完成。”仁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丽君介绍,今年村里计划用无人机播种油菜300亩、小麦120亩,预计两天内全部完成,效率远超传统人工作业。
无人机飞手李凯算了一笔账:“一台无人机每小时能播40到50亩,是人工的几十倍,不仅精准均匀,还大幅节约了人力和农资成本。”他感慨道,科技让农业从汗水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此次无人机播种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仁和村近年来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配套,昔日的零散地块连片成方,为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打下基础。目前,从播种、植保到收割,机械化已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型。下一步,仁和村将在油菜生长周期内运用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
仁和村无人机播种油菜是前锋区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区以科技为引擎,推动智慧农业提速增效,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产量的双提升。目前,该区现代农业园区全面推广数字化管理平台,引入无人机植保、智能分选等设备,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达2.2万亩次,机械化率达到83.4%。
从增产到增值
特色产业全链提升
10月31日,大田村柚林里,金黄饱满的蜜柚挂在枝头,村民们穿梭其间,采摘、搬运,一挑挑沉甸甸的柚子装上货车,运往现代化加工厂房,经过自动分选机精准分级,送入清洗区清洗,随后进行打包发运。
“现在是蜜柚采摘的高峰期,每天采摘量可达十几万斤,经过分级、清洗、包装后发往全国各地。”广安市联动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俊介绍,基地面积共680亩,种植了红芯蜜柚、三红蜜柚、白芯蜜柚等多个品种,今年总产量预计突破350万斤。
蜜柚产业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从春季疏果施肥到秋季采摘,全年用工需求稳定。据统计,合作社每年支付给村民的劳务工资达200万元左右,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我在合作社工作10多年了,年收入1.7万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心里踏实。”村民明显兰说。
在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们正在为花椒树覆膜,为来年丰产做准备。昔日的丘陵山地,如今已成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过去摘花椒,一天下来满手是伤。现在推广无刺品种,采摘效率高多了。”前锋区生态农业开发供销有限公司生产经营负责人毛磊说,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合作,园区成功培育出无刺青花椒,破解了采摘难、成本高的难题。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更体现在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在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青花椒精酿啤酒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还推出花椒精油、花椒酱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与此同时,当地餐饮企业创新推出“椒宴”,17道以花椒为核心的创意菜品,融合本地风味,拓展消费场景。从花椒油到花椒啤酒、花椒宴,一条覆盖种植、加工、销售、体验的产业链日趋完善。
从会种到会卖
乡村振兴活力迸发
产业兴旺,离不开机制创新与多元融合。前锋区积极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通过保底收购、按股分红、土地流转、园区就业等方式,让农户稳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600元。
在仁和村,农旅融合成为新亮点。该村整合稻鱼粮油产业、农田景观与仁和寨等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稻鱼垂钓基地、露营观景打卡点,成功举办首届油菜花节,成为周边市民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而观阁镇七谷村的创新实践,则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七谷村以水稻、蔬菜种植为主,2024年产值达5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91万元。2023年,位于该村的前锋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成功获评“三星级省级农业园区”,成为前锋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在稳步发展粮油主导产业的同时,该村还将菌菇种植作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启动七谷菌业项目。“村里的蘑菇基地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产出100万个菌棒,培育300万斤鲜菇,总产值有望达到1000万元。”七谷村党总支书记侯铁介绍。
七谷村在“会种”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会卖”的新路径。侯铁带头,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乡村风貌与优质农产品,他用镜头记录水稻生长、捕捉村民劳作的日常,最高视频播放量达300多万,近期每周粉丝增长近万人,为农产品销售积累了海量潜在客户,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从无人机的轰鸣到柚林的芬芳,从青花椒的麻香到菌菇的生机,前锋区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在田野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赵金彪 范群星 前锋融媒 姜曦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