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绘新景 共赴丰收新征程

2025-10-27 10:38:07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橙黄橘绿时,山河披锦绣。金秋的华夏大地,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处处涌动着丰收的澎湃浪潮。丰收,是广袤田野里沉甸甸的希望,是农民眼角眉梢藏不住的喜悦,是时光对辛勤耕耘最深情的礼赞。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服务“三农”的先锋队、引领乡村振兴的领航者,理应在察农情、纾农困、兴农事中勇挑重担,携手绘就“岁稔年丰”的壮美丰收图景。

       躬身入局察农情,锚定丰收航向标。“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唯有真正俯下身去、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精准把握农情、找准发展方向,为丰收筑牢坚实根基。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走出舒适的办公室,以“脚沾泥土、心系民生”的自觉,将听民声、察农情融入日常工作,化作一种本能习惯。要开展“沉浸式”调研,怀揣“问题清单”,走进农家小院、踏入种植大棚,与农民并肩坐在田埂上,唠家常、话农事,把那些零散的诉求、细微的困难一一记录在案,建立详尽的“农情台账”,做到对农情心中有数、了如指掌。要拓宽问需渠道,在村口显眼位置设置意见箱,开通“农情直通车”热线,搭建“线上议事厅”,让农户能够随时随地反映需求;定期组织田间地头的座谈会,邀请种粮能手、合作社负责人、农业技术专家共聚一堂,从他们的经验分享中精准捕捉农业生产的“痛点”“堵点”,确保农情收集无死角、全覆盖。要系统分类梳理,将收集到的农情按照生产技术、市场销售、基础设施、政策扶持等类别进行精细整理,形成“一村一档案、一户一需求”的清单,为后续精准施策、靶向服务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精准施策纾农困,稳固丰收压舱石。“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农民的急难愁盼,就是党员干部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把解决农民的现实难题作为首要任务,用实干担当为丰收保驾护航。针对秋收时节农机短缺、晾晒场地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要积极协调周边地区农机跨区作业,充分利用闲置学校、文化广场等场地搭建临时晾晒场,同时主动对接外地收购商、开通线上助农直播间,多管齐下解决农民“抢收抢晒抢售”的燃眉之急。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为他们提供生产生活上的贴心帮助。针对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联系物流企业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提供上门取货、优先配送等便捷服务。此外,要建立长效纾困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跟踪问题解决效果、收集农民反馈意见,防止问题反弹;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农事服务手册,发放到农户手中,让农民遇到问题能够按图索骥、自主解决,真正做到解一忧而安民心,办一事而暖一片。

       创新驱动兴农事,擦亮丰收金招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让农民持续丰收、长久增收,不仅要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更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让丰收从“一时景”变成“四季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创新思维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以长远眼光培育乡村特色新产业,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民采用“稻渔共生”“果蔬套种”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绿色技术;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引进优质农作物品种、特色经济作物品种进行试种推广,让农民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要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本地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优势,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公共品牌,设计富有创意的包装,讲好农产品背后的乡村故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平台,组织农民参加电商培训,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乡村特产旗舰店,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让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从田间地头直达百姓餐桌。

       “农,天下之大本也。”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察农情中找准方向,在纾农困中彰显情怀,在兴农事中展现作为,与农民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丰收的喜悦在神州大地久久回荡。(江安县仁和镇人民政府 吴虹瑶)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