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目标”撬动“大振兴”

2025-10-27 10:37:15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田间地头的“小变化”、百姓生活的“微改善”汇聚而成。从庭院里的瓜果飘香到产业链上的云端销售,从村口议事的“板凳会”到数字治理的“智慧屏”,从留守老人的“暖心餐”到乡村学童的“智慧课”……这些“小切口”里藏着民生温度,“微举措”中蕴含发展智慧。广大党员干部当以“绣花功夫”深耕乡村沃土,用“小目标”撬动“大振兴”,让产业旺起来、乡村美起来、百姓笑起来,共同绘就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生活好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以“小产业”撬动“大经济”,夯实振兴之基。乡村振兴,产业是根。产业兴旺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政绩工程,而是要立足乡土资源,把“土特产”做成“金饭碗”,让“小作坊”变身“大车间”。在陕西洛川,果农们将苹果从“论斤卖”升级为“论个卖”,通过分拣包装、冷链物流、电商销售,打造出涵盖种植、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让黄土高原的“小苹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在云南普洱,茶农们依托古茶树资源,开发出茶饮品、茶食品、茶旅游等新业态,让“一片叶子”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这些实践印证:乡村产业的生命力,往往藏在“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差异化发展中。各地需摒弃“贪大求全”的思维,深挖本地特色种养、非遗技艺、生态资源,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小产业”集群发展;借助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渠道,打通“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让手工刺绣变成数字文创,让传统农具升级为智能设备。唯有如此,才能让“小产业”释放“大能量”,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乡村的“家底子”更厚。

       以“小治理”凝聚“大和谐”,筑牢振兴之魂。乡村治,则天下安。乡村治理不是靠“一刀切”的行政命令,而是要用“微服务”化解“大矛盾”,以“软治理”激活“内生力”。在浙江诸暨的枫桥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村里设立“村民说事亭”,大到土地流转、小到鸡犬纠纷,都由干部群众围坐共商;组建“银龄调解队”,让老党员、老教师用乡音乡情化解邻里心结。这些做法启示我们: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各地应构建“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数字赋能”的治理体系,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针对留守老人,推出“一键呼叫”服务,让医疗救助、生活照料随叫随到;针对环境整治,推行“积分制”,让垃圾分类、庭院美化变成“积分换礼”的自觉行动;针对文化需求,建设“乡村书屋”“文化礼堂”,让农闲时光从“打牌聊天”变为“读书看戏”。唯有以“小治理”凝聚“大合力”,才能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以“小民生”汇聚“大幸福”,点亮振兴之光。乡村振兴,民生为本。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大目标”,而是由“家门口的路灯亮了”“村里的卫生室能看病了”“孩子上学不用翻山了”这些“小确幸”累积而成。在贵州毕节的海嘎村,曾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贫困村,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持,让村民住进新房、用上自来水、看上数字电视;在江西井冈山的神山村,村里建起“幸福食堂”,60岁以上老人每天只需5元就能吃上热乎饭,还能参加书法班、舞蹈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照进现实。这些变化印证: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各地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在基础设施上,推进“四好农村路”向自然村延伸,让偏远乡村不再“隔山隔水隔人心”;在公共服务上,推动县城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下沉,通过“医联体”“教育联盟”让农民享受“同城待遇”;在生态保护上,开展“美丽庭院”评选,让每家每户的“小花园”连成乡村的“大公园”。唯有以“小民生”汇聚“大幸福”,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成果可感可及。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久久为功;更是一场“绣花活”,必须精雕细琢。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当下,从“小”处着眼、往“实”处用力,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让每一个村庄都充满希望,让每一户人家都收获幸福。如此,方能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浓墨重彩。(江安县仁和镇人民政府 吴虹瑶)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