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多元破局盘活闲置资产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25-09-18 10:19:59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近日,广安华蓥市古桥街道新民村,20余名村民正在一片闲置土地上栽种泽泻苗。到来年3月,这片药材将迎来丰收。“今年村里首次试种泽泻苗约80亩,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友谊站在田埂上说,“9月种完泽泻苗,10月我们还计划流转约100亩闲置地种植金钱草。
”在华蓥,类似的案例正不断涌现。近年来,华蓥市依托区位交通与资源优势,以机制创新破解农村闲置资源碎片化难题,通过“资产活化—人才培育—利益联结”闭环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丘陵地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摸清家底 唤醒“沉睡”资源
华蓥曾因“一黑(煤炭)一白(水泥)”而兴。随着资源枯竭和城镇化加速,农村人口外流,不少农房、校舍、厂房等资产长期闲置。“这些闲置资产不仅是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成为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华蓥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蒋琴表示。
对此,华蓥市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全面启动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清查工作。按照“村党组织领导、群众参与、公开透明”原则,对村集体闲置的活动室、校舍、水库、厂房、矿山等逐一清查登记,摸清集体家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盘活闲置资产,建设饮用水厂,发展村集体经济。 唐登彬 摄
“我们建立起详细的农村闲置资产数据库,对每处资产的位置、面积、权属、结构现状、周边环境等都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蒋琴说。截至目前,华蓥已累计清查宅基地67011宗,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超1.5亿元。
在摸底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初步评估了资产的潜在价值与发展方向。“例如,华蓥山上的闲置民房适合改造成为民宿,面积较大的闲置校舍可改建为加工车间。”蒋琴介绍。
多元破局 闲置资产“生金
”摸清“家底”后,如何高效盘活?华蓥市探索出多种模式,因地制宜激发资源活力。
9月9日晚,华龙街道上坝桥村“伴山溪憩”小院里微风轻拂、灯光柔和,游客们围坐畅谈,尽享秋夜惬意。业主郭宗林介绍,这座特色庭院依托广安蜜梨园区闲置土地和废旧矿址精心打造,年营业额已突破80万元。
上坝桥村“伴山溪憩”小院。 陈树林 摄
今年夏季,红岩乡高顶村“上山上·抱翠”民宿生意火爆,时常“一房难求”。“民宿是我们利用23户闲置农房改造建成的,斩获了金鳞奖等行业大奖,正在申报甲级民宿。”店长吴海波说。高顶村积极构建“租金保底+经营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

"上山上.抱翠"民宿 邱海鹰 摄
红岩乡将闲置村集体房屋改造为“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联动周边民宿推出“红色研学+山居体验”主题套餐,年接待党员教育团队超200批次,带动民宿入住率提升30%,“红色基因”成为激活资源的重要引擎。
在永兴镇大佛山村,闲置校舍“变身”农业加工车间。该村推行“租金+股金+薪金”模式,农户以房入股享受6%保底分红,并可优先在车间就业,实现月均增收2500元。
近年来,华蓥市锚定“华蓥山上居”发展定位,整合闲置农房154户、宅基地26亩、工矿用地及林地245亩,因地制宜打造山居民宿、特色庭院等经营载体,推动闲置资产高效利用。目前已建成“上山上·抱翠”“十里芳菲·红岩美村”等山居民宿7家、特色经营场所15处,年助农增收100余万元。
创新赋能 打通发展梗阻
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涉及复杂的权属、规划与建设问题,必须通过机制创新打通发展梗阻。
近年来,华蓥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核心,出台《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推进闲置农户住房盘活利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赋予村集体收储运营权,构建起“统一收储+分类改造+文化赋能”的闲置资产盘活体系。
在高兴镇石门子村,青年创客周伟抓住重庆市民热衷“霍比特”徒步线路的机遇,利用当地闲置农房开设田园主题咖啡馆,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周伟的成功是华蓥实施“乡村青年创客培育计划”的缩影。该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推动青年创业者、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闲置资源盘活,不断拓宽利用渠道。目前,华蓥已培育省级以上家庭农场10家、农民合作社24家,吸引400余名青年返乡创办民宿、电商等各类主体127个。
“最棘手的还是农村产权交易问题。”华蓥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任阳天海坦言。为此,华蓥通过规范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交易流程更加透明规范,真正实现资产的市场价值,保障各方权益。今年7月,华蓥首宗农村产权交易项目顺利成交,为资源盘活奠定了良好基础。
“盘活闲置资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资源重组和价值再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蒋琴表示,接下来,华蓥将更加注重整体规划和产业融合,依托“一村一品”战略,让闲置资产焕发持久活力。
如今,华蓥山下,那些曾经荒废的老屋、厂房、校舍正悄然蝶变。它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新发展的参与者,焕新姿、生新效、聚新业,在山乡沃野中书写着崭新的故事。(尹梦娇 张亚玲)
”在华蓥,类似的案例正不断涌现。近年来,华蓥市依托区位交通与资源优势,以机制创新破解农村闲置资源碎片化难题,通过“资产活化—人才培育—利益联结”闭环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丘陵地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摸清家底 唤醒“沉睡”资源
华蓥曾因“一黑(煤炭)一白(水泥)”而兴。随着资源枯竭和城镇化加速,农村人口外流,不少农房、校舍、厂房等资产长期闲置。“这些闲置资产不仅是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成为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华蓥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蒋琴表示。
对此,华蓥市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全面启动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清查工作。按照“村党组织领导、群众参与、公开透明”原则,对村集体闲置的活动室、校舍、水库、厂房、矿山等逐一清查登记,摸清集体家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盘活闲置资产,建设饮用水厂,发展村集体经济。 唐登彬 摄
在摸底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初步评估了资产的潜在价值与发展方向。“例如,华蓥山上的闲置民房适合改造成为民宿,面积较大的闲置校舍可改建为加工车间。”蒋琴介绍。
多元破局 闲置资产“生金
”摸清“家底”后,如何高效盘活?华蓥市探索出多种模式,因地制宜激发资源活力。
9月9日晚,华龙街道上坝桥村“伴山溪憩”小院里微风轻拂、灯光柔和,游客们围坐畅谈,尽享秋夜惬意。业主郭宗林介绍,这座特色庭院依托广安蜜梨园区闲置土地和废旧矿址精心打造,年营业额已突破80万元。

上坝桥村“伴山溪憩”小院。 陈树林 摄

"上山上.抱翠"民宿 邱海鹰 摄
在永兴镇大佛山村,闲置校舍“变身”农业加工车间。该村推行“租金+股金+薪金”模式,农户以房入股享受6%保底分红,并可优先在车间就业,实现月均增收2500元。
近年来,华蓥市锚定“华蓥山上居”发展定位,整合闲置农房154户、宅基地26亩、工矿用地及林地245亩,因地制宜打造山居民宿、特色庭院等经营载体,推动闲置资产高效利用。目前已建成“上山上·抱翠”“十里芳菲·红岩美村”等山居民宿7家、特色经营场所15处,年助农增收100余万元。
创新赋能 打通发展梗阻
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涉及复杂的权属、规划与建设问题,必须通过机制创新打通发展梗阻。
近年来,华蓥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核心,出台《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推进闲置农户住房盘活利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赋予村集体收储运营权,构建起“统一收储+分类改造+文化赋能”的闲置资产盘活体系。
在高兴镇石门子村,青年创客周伟抓住重庆市民热衷“霍比特”徒步线路的机遇,利用当地闲置农房开设田园主题咖啡馆,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周伟的成功是华蓥实施“乡村青年创客培育计划”的缩影。该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推动青年创业者、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闲置资源盘活,不断拓宽利用渠道。目前,华蓥已培育省级以上家庭农场10家、农民合作社24家,吸引400余名青年返乡创办民宿、电商等各类主体127个。
“最棘手的还是农村产权交易问题。”华蓥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任阳天海坦言。为此,华蓥通过规范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交易流程更加透明规范,真正实现资产的市场价值,保障各方权益。今年7月,华蓥首宗农村产权交易项目顺利成交,为资源盘活奠定了良好基础。
“盘活闲置资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资源重组和价值再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蒋琴表示,接下来,华蓥将更加注重整体规划和产业融合,依托“一村一品”战略,让闲置资产焕发持久活力。
如今,华蓥山下,那些曾经荒废的老屋、厂房、校舍正悄然蝶变。它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新发展的参与者,焕新姿、生新效、聚新业,在山乡沃野中书写着崭新的故事。(尹梦娇 张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