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走遍开江产业链,青年力量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西南大学“四川达州翎跃小分队”于2025年7月24日启程赴四川达州开江县开展为期十余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实验中心主任陈红伟教授和杨洪早老师带队,紧扣“麻鸭科技养殖下沉”“农产品电商助农”“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等主题,结合学院专业资源与地方需求,深入基层开展产学研融合调研与科技服务。
篇一:初展翎羽,向山行启
行前筹备严密:队员们先后赴行业企业交流、参加专家讲座,聚焦养殖效率提升与家庭农场运营模式;设计了结构化问卷,经校内专家多轮打磨,并经实地测试反复优化;同时开展访谈模拟演练与现场水质检测、采样工具操作培训,确保调研准备科学、规范。
篇二:川渝共研,共育新章
2025年7月24日,学院与开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召开“川渝科技合作交流座谈会”,聚焦高校与地方协同共建科技平台,实现成果精准落地。会议中,欧云文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当地实验室在动物疫病监测与服务体系中的经验;陈红伟教授阐述了学院在科研平台建设、联合培养体系及校地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布局。
会上正式启动“三下乡”实践团队,并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杨洪早博士代表学院与地方单位完成协议签订,欧云文研究员被聘为校外研究生导师,陈红伟教授受聘为达州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标志着合作机制与人才体系制度化推进。开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郝爽指出,此次合作是高校与地方双向协同的生动示例,为成果转化和科研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三:探源鸭乡脉络,走访产销链条
7月25至7月26日,实践团队首先走访开江麻鸭保种场,全面了解麻鸭育种、孵化、防疫等全流程管理。队员们细心观察孵化车间中的种蛋处理流程,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对生物安全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次日,团队深入全食农业公司鸭产品加工车间,并参与“任市板鸭”助农直播,以青年视角讲述乡土产品故事。直播两小时内吸引1.8万余人观看,订单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切实为农户拓展市场。互动中,团队深刻感受到“新农人”力量与电商助农实效的双重价值。
篇四:科普惠民,实验悟知
7月27日,团队在开江县欧尚超市广场开展动物防疫科普宣讲活动,发放宣传海报,通过案例讲解布病、禽流感、狂犬病及动物防疫法等知识,现场答疑互动,推动科学防疫知识普及。7月28日,团队前往开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亲历血清学检测、核酸提取及样本分析等流程。在实验室里,青年们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在PCR扩增仪前探寻乡村防疫技术的最前沿。
篇五:产业探路·民意拾声
2025年7月29日-30日两天,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踏访四川达州开江县,聚焦生猪产业链建设与运行,从现代化猪场建设现场,到成熟企业实地调研,再到与村民对话交流,全面了解当地养殖现状与乡村发展诉求。在企业讲解中,我们见证了自动化养殖、环保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理念的应用;在村民访谈中,我们听到了对增收的期待与对环境的理性担忧。
篇六:走进屠宰一线·守护舌尖安全
7月31日凌晨三点,团队来到鸿源昌泰食品有限公司定点屠宰场,探访生猪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流水线准确高效地运行,从检疫、麻醉、脱毛、开膛到包装、冷链,每个环节有序衔接,体现了高标准防疫与管理规范。检疫人员严格采样检测,现场有冷链仓储与信息化溯源系统。这一闭环管理既是产业质量保障的关键节点,也是乡村振兴与食品安全的连接纽带。
篇七:访红馆忆峥嵘·看牌坊品古韵
实践团还深入开江红色文化核心地标,对红色文化陈列馆和牌坊广场进行了考察。馆内旧物、纪念拼贴记录了革命历史;节孝广场的家风展示与红色精神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本次调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记忆不仅是一种历史符号,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篇八:巴渠古韵·黑猪新章
开江巴渠地区的涪陵黑猪正成为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的新名片。该猪种历史悠久、肉质优良,近年来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生态养殖。调研期间,团队深入合作养殖场,了解其全链条运营模式以及“从猪栏到餐桌”的体验式推广体系。这一生态养殖与文旅融合的新模式让黑猪成为地方品牌和农户致富载体。
通过实地调研与服务实践,小分队从产业源头到舌尖安全、从乡村记忆到品牌塑造,全方位解析乡村振兴的路径。衷心感谢实践活动中给予我们悉心指导与支持的各位老师:感谢陈红伟教授和杨洪早老师的全程指导与带领,为本次实践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与平台保障;感谢校外指导老师欧云文研究员与任邵科老师在科研思维、技术路线及调研方法等方面给予的倾囊相授,助力我们在田野中收获成长;同时,也特别感谢开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位主任和领导的热情接待与周密安排,为我们深入一线、走进基层提供了宝贵机会。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青年力量撬动乡村发展,用专业和行动谱写新时代农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四川达州翎跃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