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官到警官—她用十年坚守书写属于自己的“警察荣耀”
2025-08-14 17:30:41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在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女警倩倩志玛的身影总与三样事物紧紧相连:风雪中挺括的藏蓝警服勾勒出她坚毅的轮廓,峡谷间深浅交错的胶鞋印记录着她踏过的每一寸土地,藏房旁亲切暖心的乡音里,满是这个乡城本土女孩对乡亲们的牵挂。十年光阴流转,高原小城的风霜在她脸上刻下痕迹,她的职业生涯中,却从未踏上过领奖台。可胸前的警号,在高原炽烈的阳光映照下,愈发锃亮,仿佛在诉说着她未曾言说的坚守。从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到守护林海的森林民警,再到政保战线默默奉献的“隐形卫士”。岗位在变,那份“把家乡护得更结实”的执念,始终像格桑花的根须,在香巴拉的土壤里静静延展、深深扎根,汲取着养分,也滋养着这片她深爱的土地。

青春“归巢”:泥水里泡出的“调合剂”
2012年的盛夏,大学刚毕业的倩倩志玛,面对大都市的繁华,却做出了一个旁人眼中“叛逆的选择”。彼时,成都一家公司的Offer还在校园宿舍的抽屉里“发烫”,而倩倩志玛已背着帆布包,毅然站在了自己家乡的村口,成为了正斗乡仁额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仁额村,地处海拔3000米的山谷,各家各户如散落的星星般分布。最远的尼玛大叔家,即便沿着蜿蜒山路前行,也需在泥泞中跋涉1小时。做出这样的选择,皆源于倩倩志玛心底那份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责任。
“城里的灯可比星星亮多了,你回来干啥哟?” 阿妈一边磨着青稞,一边满是疑惑地问道。倩倩志玛轻轻蹲下身,帮阿妈稳稳扶住木杖,脸上洋溢着微笑,柔声道:“阿妈,星星虽暗,可它能照亮我回家的路啊。” 自那以后,在仁额村,她便成了乡亲们眼中 “不一样的闺女” 。
她推行的“双语普法”,是在泥水里“泡”出来的。每至雨季,仁额村的山路便成了一片泽国,泥潭深可没膝。面对村落居住分散、语言沟通不畅的难题,倩倩志玛怀揣着精心准备的藏汉双语法律宣传册,翻山越岭,踏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她用最质朴的乡音,将党的惠民政策与法律法规,转化为老乡们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在她看来,“法律绝非高高在上的条文,关键是要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这,便是她最朴素的信念。
在乡亲们眼中,倩倩志玛还是贴心的“自家人”。村里老人居多,办理医保、低保手续多有不便,她便主动上门服务;邻里间偶尔起了争执,她总是耐心调解,让矛盾迎刃而解。村民们常念叨:“志玛这闺女,就跟我们自家女儿一样贴心呐。” 这句评价,无疑是对她最高的褒奖。这段宝贵的村官经历,也让她深刻领悟到:“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捧出真心,才能换来真心。”

那是2012年8月的一天,天空刚泛起鱼肚白,时任仁额村大学生村官的倩倩志玛,迎来了工作中的首个挑战——尼玛大叔家的牦牛踩坏了邻居家的青稞地,两家因此产生纠纷。得知此事后,倩倩志玛立刻揣上藏汉双语的《草原法》册子,与同事一道匆匆出发。
当他们历经跋涉赶到现场时,只见两家人正手持木叉,剑拔弩张地对峙着。见此情形,年轻的倩倩志玛并未急于掏出法律册子,而是不声不响地蹲下身,仔细数起被踩坏的青稞苗。数完后,她抬起头,微笑着看向尼玛大叔,轻声说道:“大叔,您瞧,这青稞苗就如同咱们自家的孩子,磕了碰了,咱这当父母的心可疼呐。法律上讲‘损坏要赔偿’,这和咱藏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借了东西要归还’,不就是一个理儿吗?” 俄色大叔看着眼前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心中的火气顿时消了几分,他松开紧握着木叉的手,上前拉住倩倩志玛,说道:“走,闺女,我这就去赔青稞。你也帮我把这法律条文抄在墙上,我天天看,牢牢记着。”
村里像卓玛奶奶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办理医保、低保手续时常常犯难。70多岁的卓玛奶奶每次拿到医保单子,都觉得像看“天书”,因不识字,便总是来找倩倩志玛帮忙解释。看着奶奶满脸的困惑,倩倩志玛灵机一动,她找来一块木板,用粉笔在上面画起了连环画:红色箭头指向“乡卫生院盖章”处,蓝色小人则举着“县城社保局的单子”。一天半夜,卓玛奶奶突然咳得厉害,几乎直不起腰。倩倩志玛得知后,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就往乡卫生院赶。山间的夜风冷冽,刮在脸上生疼,可她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趴在她背上的卓玛奶奶心疼地念叨:“傻丫头,这么冷的天,可别把自己冻坏了。” 倩倩志玛笑着回应:“奶奶,只要您暖和了,我就一点儿都不冷。” 后来,卓玛奶奶逢人便说:“志玛画的这些图,可比经卷还好使,一看就懂。”

三年的村官时光转瞬即逝,倩倩志玛的帆布包磨破3个角,5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里的大小琐事:“谁家的羊丢了”“哪家的低保没到账”…… 在最后一本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她写下这样一句话:“老百姓信任你,不是因为你能把法条倒背如流,而是你愿意在冰天雪地里陪着他们一起等待天亮。这份本事,比什么都珍贵。” 而这份 “用土话化解矛盾” 的能力,日后也成为了她穿上警服后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她始终耐心细致地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用真心换来了乡亲们的真情。村民们的那句“志玛这闺女,就像我们自家的女儿一样贴心”,是对她这段宝贵经历最美的注脚,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这片故土继续奉献的决心。
警徽初耀:风雪中炼就的“守山人”
2015年深秋,倩倩志玛穿上警服的第一天,特意把村官笔记本揣在怀里。次仁阿妈摸着她的肩章说:“现在是‘大山的守门人’了,腰杆要比松枝还挺括。”
7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是她的新战场。冬季巡护时,零10度的风像刀子,呼出的气秒变白霜。有次在3000米的元根山,暴雪把路埋成了白毯,男同事劝她:“你在石头后等着。” 她掏出怀里的暖宝宝分给了同行的战友,义无反顾的踩雪前行。回到驻地时,她的裤脚冻成冰壳,手背上的裂口渗着血,她却笑着举相机,对着同行的战友讲:“你看,雪后的森林像不像披了一条洁白的哈达,这趟旅行值不值!”
经过此次历练之后,倩倩志玛很快发现,光靠脚底板不够。辖区老人多不识汉字,孩子们对火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有天看她到孩子们在晒青稞时玩火,倩倩志玛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漫画书——于是她请县城美工画了藏戏动画:红脸“森林神”举着灭火桶,黑脸“火魔”被孩子们用石块砸跑。她背着这些自己请美工画好的漫画图,走村串户向老人和小孩宣传防火的重要性。
2018年春天,她在和战友们巡护时发现一串带铁钉的靴印,旁边的冷杉枝断了见此情况,倩倩志玛冷静的分析出——不是牧民的鞋。于是他和战友们兵分两路悄悄跟上,在山坳里撞见两个男人正在用电锯锯树。“住手!” 喊声中,她举着执法记录仪冲过去。对峙间,她眼角的余光瞥见队友们正从山脊线往下冲,喉间泛起一丝发紧的灼热。僵持间,队友们赶到,偷伐者被擒时,她才发现后背的警服已被冷汗浸透。后来同事说:“你当时的样子,真像个女汉子。”

回到办公室后,她在自己笔记本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当村官时,我护的是‘家里的人’;现在护的是‘家里的山’——人要吃饭,山要喘气,都是家乡的根。” 五年森林公安生涯里,她练出的对异常痕迹的敏锐嗅觉,在2020年岗位调整时派上了用场。那年她调任政保岗位,面对更复杂的线索排查工作,曾在林海中练就的观察力成了破局利器:就像当年从靴印辨别偷伐者踪迹,她总能从纷繁信息里揪出关键线头,同事们都说她的 “职业雷达” 比谁都灵。
隐秘战线:黑夜里长亮的“平安符”
2020年入职政保大队那天,老队长指着墙上的“国家安全”四个字说:“这里的活,干好了没人知道,干砸了就是天大的事。” 她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第一页,下面补了句:“就像守夜人,不用别人看见,只要天能亮。”
政保的战场藏在细节里。是一条无形的战线,自从事政保工作以来,倩倩志玛就用一颗赤子之心和满腔热血书出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工作中,她始终和战友们默默无闻的在岗位上战斗着,一起起特殊案件顺利解决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奋斗,此时此刻家成了倩倩志玛最愧疚的地方。

2023 年藏历新年前夕,她答应在家陪儿子玩耍,却接到紧急排查任务。儿子抱着她的腿哭:哭声中“妈妈又骗人!的话语又一次出现在她耳旁” 看着嗷嗷哭泣的孩子,她蹲下来把警徽别在儿子衣服上:“你看,这徽章是‘大家的守护神’,妈妈得去站岗呀。” 见此情况,丈夫在旁帮她拉上外套拉链,声音有点哑:“上次你说牧区的酥油茶香,我给你留了一壶,回来热着喝。” 她后来才知道,那天丈夫本来约了医生给儿子看咳嗽,却默默改了时间。
十年过去了,倩倩志玛一直默默奉献在工作一线。有人说她 “太拼了”,她笑着说:“高原上的草,不都这样吗?风来弯腰,雨停了再站直。”可正是这株“草”,在村官时踩出的泥路,成了法治扎根的田;在森林里挡过的风雪,成了生态的篱笆;在政保战线熬过的夜,成了国家安全的砖。她的故事,是千万公安基层工作者的缩影——在乡村振兴的蓝图里,她是“用乡音解疙瘩” 的粘合剂;在生态保护的战线上,她是“用脚步量青山”的哨兵;在国家安全的防线中,她是“用真心换信任”的基石。就像高原的星空,不与烈日争辉,却在黑夜里亮成一片海。合著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高原警察史诗”——而那史诗的每一个篇章、每一行诗句,都深深镌刻着两个滚烫的大字:家乡!(封清彬 张雨)
青春“归巢”:泥水里泡出的“调合剂”
2012年的盛夏,大学刚毕业的倩倩志玛,面对大都市的繁华,却做出了一个旁人眼中“叛逆的选择”。彼时,成都一家公司的Offer还在校园宿舍的抽屉里“发烫”,而倩倩志玛已背着帆布包,毅然站在了自己家乡的村口,成为了正斗乡仁额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仁额村,地处海拔3000米的山谷,各家各户如散落的星星般分布。最远的尼玛大叔家,即便沿着蜿蜒山路前行,也需在泥泞中跋涉1小时。做出这样的选择,皆源于倩倩志玛心底那份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责任。
“城里的灯可比星星亮多了,你回来干啥哟?” 阿妈一边磨着青稞,一边满是疑惑地问道。倩倩志玛轻轻蹲下身,帮阿妈稳稳扶住木杖,脸上洋溢着微笑,柔声道:“阿妈,星星虽暗,可它能照亮我回家的路啊。” 自那以后,在仁额村,她便成了乡亲们眼中 “不一样的闺女” 。
她推行的“双语普法”,是在泥水里“泡”出来的。每至雨季,仁额村的山路便成了一片泽国,泥潭深可没膝。面对村落居住分散、语言沟通不畅的难题,倩倩志玛怀揣着精心准备的藏汉双语法律宣传册,翻山越岭,踏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她用最质朴的乡音,将党的惠民政策与法律法规,转化为老乡们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在她看来,“法律绝非高高在上的条文,关键是要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这,便是她最朴素的信念。
在乡亲们眼中,倩倩志玛还是贴心的“自家人”。村里老人居多,办理医保、低保手续多有不便,她便主动上门服务;邻里间偶尔起了争执,她总是耐心调解,让矛盾迎刃而解。村民们常念叨:“志玛这闺女,就跟我们自家女儿一样贴心呐。” 这句评价,无疑是对她最高的褒奖。这段宝贵的村官经历,也让她深刻领悟到:“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捧出真心,才能换来真心。”
那是2012年8月的一天,天空刚泛起鱼肚白,时任仁额村大学生村官的倩倩志玛,迎来了工作中的首个挑战——尼玛大叔家的牦牛踩坏了邻居家的青稞地,两家因此产生纠纷。得知此事后,倩倩志玛立刻揣上藏汉双语的《草原法》册子,与同事一道匆匆出发。
当他们历经跋涉赶到现场时,只见两家人正手持木叉,剑拔弩张地对峙着。见此情形,年轻的倩倩志玛并未急于掏出法律册子,而是不声不响地蹲下身,仔细数起被踩坏的青稞苗。数完后,她抬起头,微笑着看向尼玛大叔,轻声说道:“大叔,您瞧,这青稞苗就如同咱们自家的孩子,磕了碰了,咱这当父母的心可疼呐。法律上讲‘损坏要赔偿’,这和咱藏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借了东西要归还’,不就是一个理儿吗?” 俄色大叔看着眼前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心中的火气顿时消了几分,他松开紧握着木叉的手,上前拉住倩倩志玛,说道:“走,闺女,我这就去赔青稞。你也帮我把这法律条文抄在墙上,我天天看,牢牢记着。”
村里像卓玛奶奶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办理医保、低保手续时常常犯难。70多岁的卓玛奶奶每次拿到医保单子,都觉得像看“天书”,因不识字,便总是来找倩倩志玛帮忙解释。看着奶奶满脸的困惑,倩倩志玛灵机一动,她找来一块木板,用粉笔在上面画起了连环画:红色箭头指向“乡卫生院盖章”处,蓝色小人则举着“县城社保局的单子”。一天半夜,卓玛奶奶突然咳得厉害,几乎直不起腰。倩倩志玛得知后,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就往乡卫生院赶。山间的夜风冷冽,刮在脸上生疼,可她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趴在她背上的卓玛奶奶心疼地念叨:“傻丫头,这么冷的天,可别把自己冻坏了。” 倩倩志玛笑着回应:“奶奶,只要您暖和了,我就一点儿都不冷。” 后来,卓玛奶奶逢人便说:“志玛画的这些图,可比经卷还好使,一看就懂。”
三年的村官时光转瞬即逝,倩倩志玛的帆布包磨破3个角,5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里的大小琐事:“谁家的羊丢了”“哪家的低保没到账”…… 在最后一本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她写下这样一句话:“老百姓信任你,不是因为你能把法条倒背如流,而是你愿意在冰天雪地里陪着他们一起等待天亮。这份本事,比什么都珍贵。” 而这份 “用土话化解矛盾” 的能力,日后也成为了她穿上警服后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她始终耐心细致地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用真心换来了乡亲们的真情。村民们的那句“志玛这闺女,就像我们自家的女儿一样贴心”,是对她这段宝贵经历最美的注脚,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这片故土继续奉献的决心。
警徽初耀:风雪中炼就的“守山人”
2015年深秋,倩倩志玛穿上警服的第一天,特意把村官笔记本揣在怀里。次仁阿妈摸着她的肩章说:“现在是‘大山的守门人’了,腰杆要比松枝还挺括。”
7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是她的新战场。冬季巡护时,零10度的风像刀子,呼出的气秒变白霜。有次在3000米的元根山,暴雪把路埋成了白毯,男同事劝她:“你在石头后等着。” 她掏出怀里的暖宝宝分给了同行的战友,义无反顾的踩雪前行。回到驻地时,她的裤脚冻成冰壳,手背上的裂口渗着血,她却笑着举相机,对着同行的战友讲:“你看,雪后的森林像不像披了一条洁白的哈达,这趟旅行值不值!”
经过此次历练之后,倩倩志玛很快发现,光靠脚底板不够。辖区老人多不识汉字,孩子们对火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有天看她到孩子们在晒青稞时玩火,倩倩志玛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漫画书——于是她请县城美工画了藏戏动画:红脸“森林神”举着灭火桶,黑脸“火魔”被孩子们用石块砸跑。她背着这些自己请美工画好的漫画图,走村串户向老人和小孩宣传防火的重要性。
2018年春天,她在和战友们巡护时发现一串带铁钉的靴印,旁边的冷杉枝断了见此情况,倩倩志玛冷静的分析出——不是牧民的鞋。于是他和战友们兵分两路悄悄跟上,在山坳里撞见两个男人正在用电锯锯树。“住手!” 喊声中,她举着执法记录仪冲过去。对峙间,她眼角的余光瞥见队友们正从山脊线往下冲,喉间泛起一丝发紧的灼热。僵持间,队友们赶到,偷伐者被擒时,她才发现后背的警服已被冷汗浸透。后来同事说:“你当时的样子,真像个女汉子。”
回到办公室后,她在自己笔记本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当村官时,我护的是‘家里的人’;现在护的是‘家里的山’——人要吃饭,山要喘气,都是家乡的根。” 五年森林公安生涯里,她练出的对异常痕迹的敏锐嗅觉,在2020年岗位调整时派上了用场。那年她调任政保岗位,面对更复杂的线索排查工作,曾在林海中练就的观察力成了破局利器:就像当年从靴印辨别偷伐者踪迹,她总能从纷繁信息里揪出关键线头,同事们都说她的 “职业雷达” 比谁都灵。
隐秘战线:黑夜里长亮的“平安符”
2020年入职政保大队那天,老队长指着墙上的“国家安全”四个字说:“这里的活,干好了没人知道,干砸了就是天大的事。” 她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第一页,下面补了句:“就像守夜人,不用别人看见,只要天能亮。”
政保的战场藏在细节里。是一条无形的战线,自从事政保工作以来,倩倩志玛就用一颗赤子之心和满腔热血书出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工作中,她始终和战友们默默无闻的在岗位上战斗着,一起起特殊案件顺利解决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奋斗,此时此刻家成了倩倩志玛最愧疚的地方。
2023 年藏历新年前夕,她答应在家陪儿子玩耍,却接到紧急排查任务。儿子抱着她的腿哭:哭声中“妈妈又骗人!的话语又一次出现在她耳旁” 看着嗷嗷哭泣的孩子,她蹲下来把警徽别在儿子衣服上:“你看,这徽章是‘大家的守护神’,妈妈得去站岗呀。” 见此情况,丈夫在旁帮她拉上外套拉链,声音有点哑:“上次你说牧区的酥油茶香,我给你留了一壶,回来热着喝。” 她后来才知道,那天丈夫本来约了医生给儿子看咳嗽,却默默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