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浊流”到“清波”:四川邻水县水环境治理的逆袭之路

2025-04-28 17:03:10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以前这河里漂着垃圾,夏天味道难闻,现在水清了,鱼也回来了!”4月17日下午,站在四川邻水县大洪河兴仁镇段的生态护岸旁,护邻社区居民老李指着河面,语气里满是自豪。不远处,几名工人正忙着铺设生态缓冲带的植被,广安市邻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云仙擦了擦汗,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条河流都‘活’起来。”  
       大洪河水生态修复:重塑“生命之河”
       4月17日,阳光洒在大洪河黎家镇段的生态浮岛上,一片片翠绿的水生植物随风摇曳,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这里曾是淤泥堆积、水质浑浊的河段,如今却成了生态修复的“样板间”。
       “生态浮岛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为鱼类和鸟类提供栖息地。”邻水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股负责人廖凤岚介绍道。大洪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为持续保持并改善大洪河水生态环境,邻水生态环境局积极推动大洪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
       去年8月,邻水县启动大洪河水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涵盖生态护岸、缓冲带、沟渠和浮岛建设。“护岸采用‘格宾石笼 + 植物根系’结构,既防洪又生态。”施工队队长邓忠恕指着已完成的部分说道。

 大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生态浮岛
 
大洪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生态缓冲带
       目前,已完成黎家镇1000米生态沟渠和2400㎡生态浮岛建设,3.22公里生态护岸和10.8万平方米缓冲带建设已完工65%,有效改善了大洪河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国控出川断面年均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
       “修复不是终点,长效管护才是关键。”廖凤岚强调,未来将通过智慧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水质变化。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观音桥镇王家坝村,一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掩映在绿树丛中。村民陈大姐拧开水龙头,笑着说:“污水不再直排沟渠,房前屋后干净多了!”
       农村生活污水曾是邻水县环境治理的“短板”。该县通过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投入2278万元,采用“三格式化粪池 + 人工湿地”模式,完成了178个行政村的治理,覆盖率达74%。“分散式处理适合山区,集中式适合聚居点。”副局长王云仙解释道。
       在八耳镇,村民老王家的灰水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可直接灌溉菜地。“资源化利用降低了运维成本。”王云仙说。今年,邻水县计划再投入480万元治理12个村,力争治理率达到80%。
       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分户改造 + 联户共建”的方式灵活推进;人工湿地选用芦苇、菖蒲等本土植物,去污率高达85%;同时建立“村民监督员”制度,确保设施长效运行。
       “污水变清水,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王家坝村党支部书记范中建说。
       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共护“一江清水出川”
       2025年2月,在大洪河跨境断面,邻水县与重庆长寿区的环保人员正联合采样。两地工作人员一边记录数据,一边交流:“这段pH值略高,建议排查上游养殖场。”
       作为川渝交界水域,大洪河和御临河的水质保障需要跨区域协作。邻水县与重庆渝北、长寿建立了“两地四方”机制,每月对52个断面进行监测,共享数据、联合巡河。
       “去年发现一处非法排污,两地联合执法,48小时就解决了问题。”邻水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大队长甘小东说。近年来,两地开展联合巡河10余次,御临河出川断面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

三格式化粪池+一格灰水池+人工湿地模式
 
邻水生态环境局、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在大洪河跨境断面开展联合巡河
       同时,邻水县还印发了《水质通报》4期、预警函11期,建立了应急联动预案,使跨界污染处置时间大大缩短。
“联防联控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一盘棋’作战。”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胥宏亮表示。
       从大洪河的生态浮岛到农村的人工湿地,再到川渝边界的联合监测点,邻水县的水环境治理正以“系统化、精准化、协同化”书写绿色答卷。正如村民老李所说:“水好了,日子才有奔头。”这场“从浊到清”的逆袭,仍在继续。(吴乾超)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