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区从“小切口”入手提升营商环境——服务“微创新” 办事更省心
2025-11-27 16:18:27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土壤”。近年来,前锋区从“小切口”入手,推出一系列政务服务“微创新”举措,在机制完善、服务升级与法治保障的共同作用下,这些点滴改变逐步汇聚成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大能量,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群众办事更添便利。
今年以来,全区累计解决企业诉求40余条,办结率达95%,满意率达90%,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为前锋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全流程管理 服务更“走心”
“以前办工程规划许可,要跑好几个部门,材料反复修改,费时又费力。现在好了,工作人员上门手把手指导,一次就帮我们把材料补齐到位,真的很省心。”11月24日,浙鹏(四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看着整理齐全的审批材料,对该区政务服务联络指导小组的服务连连称赞。
为破解企业、群众“往返跑、多头跑”难题,该区先从机制破题:专门设立营商环境建设股,构建“两个环境”工作专班统筹、多级联动的协同攻坚体系,更创新建立“事前指导—事中跟踪—‘办不成事’直达快办—事后回访”闭环服务机制。这套机制不再是“企业提诉求、部门被动接”,而是从项目启动前主动介入,过程中实时跟踪,遇卡壳有兜底通道,办结后开展回访问效,形成企业诉求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服务链条。
机制落地,服务阵地也随之延伸。该区在工业园区设立企业服务驿站,推出“全生命周期管家式”服务,企业只需一个电话或线上申请,工作人员便会主动对接、全程帮办。截至目前,驿站已累计提供上门服务超300次,“企业办事零跑动”从承诺变为现实。与此同时,区行政审批局组建的政务服务联络指导小组,主动走进企业车间、项目工地,面对面倾听困难、手把手辅导流程,把“坐等审批”转变为“上门解题”。
11月20日,市民黄女士在区政务服务大厅拿到查询结果后感激地说:“儿子在广东,我自己又搞不清区划调整的事,本以为这事得跑好几趟,没想到半小时就解决了!”原来,黄女士代儿子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时,因2013年该区行政区划调整导致证照信息无法直接获取。窗口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直达快办”机制,先后协调市场监管系统、办税服务厅,并联系市税务局跨区域核实,最终确认该证照已随个体工商户注销同步失效。今年以来,该窗口已解决企业群众疑难问题10余件次,让“办不成的事”真正办得成、办得好。
织密“服务网” 发展添动力
“以前觉得专利只是‘纸面荣誉’,没想到靠它贷到680万元!有了资金支持,我们就能顺利完成设备升级改造,‘知产’变‘资产’的政策真是帮了大忙。”四川耀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后激动地说。在该区,像这样借助“微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企业不在少数。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该区精准推出“前诚贷”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通过政府搭桥、银行让利、风险共担,让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硬通货”。自该政策落地以来,已累计发放相关贷款2730万元,为科技型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除了融资,用工、税费、用能等要素保障也同步加强。该区深化“前锋直聘”数智就业平台应用,今年1—10月,通过“线上推送+线下招聘”的方式,累计开展招聘活动130余场,发布岗位2万余个,成功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2000余人,有效缓解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与此同时,区税务局成立“税先锋”工作室,打造“锋速办”服务平台,整合税务、银行、市场监管资源,为企业提供专家会诊服务,复杂退税、疑难筹划实现“一站式”解决,显著提升疑难业务处理效率。
更贴心的是,该区积极探索“处罚+修复”联动机制,为曾经“失足”的企业留下回头路、搭起重建桥。截至目前,已协助38家履行义务的失信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帮助其重新获取贷款、招投标资格。该区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感慨:“之前因疏忽被列入失信名单,订单快丢完了,多亏及时完成信用修复,现在公司销售额正逐月回升。”
从上门帮办的“小事”,到要素保障的“实事”,再到法治护航的“大事”,前锋区正以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微创新”,织密营商环境“服务网”。下一步,该区将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强基”、助企惠企“直达”等“五大行动”,把“微创新”做深做实,让优质营商环境成为前锋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郑淋之 前锋融媒 丁彦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