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支撑谱写丰收新画卷

2025-09-25 10:54:21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沃野流金美如画,载歌载舞庆丰年,又是一年丰收节。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汗滴禾下土”到“数据精准管”,科技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为端牢“中国饭碗”、绘就“大国粮仓”的壮美画卷提供了坚实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勇担使命,争当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让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以“新农具”迭代升级,夯实丰收之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农业的“器”,已从传统的锄头镰刀,演进为智能化的农业机械、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植保等“新农具”。北斗导航助力农机实现高精度自动作业,大幅提升效率;遥感监测技术实时掌控作物长势与土壤墒情,为精准施肥灌溉提供依据;智能温室通过环境调控,实现果蔬周年生产、优质高产。这些硬核科技的广泛应用,正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科技兴农的“先行者”和“推广员”,深刻认识科技装备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作用。要积极谋划、主动对接,争取项目支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智能农机应用相结合;要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普及先进农机具,解决农户“不会用、用不好”的顾虑;要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采用新技术,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筑牢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以“新农技”融合赋能,提升丰收之效。科技支撑不仅在于“硬装备”,更在于“软实力”的革新。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抗逆高产新品种,为增产增收注入源头活水;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在保障产量的同时守护了绿水青山;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生产决策、灾害预警、市场销售,让农业生产更智能、更高效。这种多技术交叉融合、协同赋能的新模式,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新技术、新模式的“宣传员”和“引路人”,具备拥抱变革、学习新知的前瞻视野。要带头学习理解农业科技前沿动态,组织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养;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田间地头有效对接;要大力推广生态友好型农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农民,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让智慧农业的种子在广袤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新农人”培育引领,凝聚丰收之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当前,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可能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运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可能是扎根基层的科技特派员,手把手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也可能是本土成长的“田秀才”“土专家”,在实践中摸索出增产增效的独门秘籍。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是科技兴农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甘当人才培养的“铺路石”和“服务员”,具备爱才惜才、凝聚众智的胸襟情怀。要优化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发展;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让“新农人”有干头、有奔头;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与协同合作;要关心关爱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他们排忧解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汇聚起科技强农、人才兴农的磅礴力量。(长宁县委组织部 陈杨)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