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织密安全生产“监督网”,举报奖励激活全民参与新动能
多点发力建机制,筑牢举报奖励“制度基石”
“以前想举报没渠道、奖励难兑现,现在有了明确细则,我们老百姓也敢监督、愿监督了!”市民王先生在看到厂区张贴的举报公示牌后说道。为破解群众举报“不知如何办、担心没反馈”的难题,宜宾市率先发力,从制度层面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2024年,市安委会结合本地实际,在全省率先制定《宜宾市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奖励实施细则》,首次将一般安全隐患和重伤事故瞒报谎报纳入奖励范畴,让举报范围更全面、群众参与更有方向。
“我们不仅要让企业知道‘不能违’,更要让员工清楚‘如何报’。”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道。宜宾市严格督促各县区、市级部门落实《四川省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受理制度,按照“综合监管、行业主管、属地负责”原则分级处置,确保每一条举报线索都“有人接、有人查、有结果”。
拓宽渠道优服务,搭建全民参与“便捷桥梁”
“我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把看到的安全隐患举报上去,特别方便!”某企业员工李师傅通过“宜宾市安全生产清单制监督管理平台”举报隐患后,很快收到了核查反馈。为让群众“想举报、能举报、易举报”,宜宾市打造多维度举报渠道矩阵。
一方面,全市统一公布举报电话、邮箱、网站、应急公众号,设立12305举报专线,截至2025年9月,已向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发放并张贴举报奖励公示牌3500余张,重点监管企业实现“无死角”覆盖。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线上举报平台建设,在《宜宾市安全生产清单制监督管理平台》设置“社会监督”模块,群众通过手机端口即可随时举报全市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各县区也在地方媒体开设有奖举报专栏,针对校园安全、交通运输、建筑消防等群众关注领域的隐患,梳理后交办行业主管部门专项处理。
同时,宜宾市还指导企业建立“内部风险隐患报告奖励制度”,某化工企业安全负责人表示:“我们制定了《安全环保累进奖实施办法》,员工发现隐患上报后,不仅能拿现金奖励,还能参与评优评先,现在大家找隐患的积极性特别高!”
严查重罚强震慑,守护安全生产“底线红线”
“之前有人举报某工地违规作业,我们当天就派人核查,查实后依法处罚了20万元,还及时给举报人兑现了奖励。”市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回忆道。对于群众举报的线索,宜宾市始终坚持“每件必查、件件闭环”,以严格执法筑牢安全防线。
2023年以来,全市针对举报查实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累计实施行政处罚361.2万元,通过“查实即罚、罚必从严”的高压态势,让违法企业“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同时,注重以技术支撑提升核查精准度,避免“粗放执法”,确保每一起处罚都事实清楚、程序合法。2024年5月,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对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案,因办理规范、典型性强,成功入选应急管理部全国30件优秀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安全生产执法的“宜宾样板”。
为保障举报奖励工作落地,宜宾市还建立“专门化”保障机制:落实安办专班办公场所与设施,每年编制8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在10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列出保障经费,实行项目化管理;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信息安全,确保奖励资金及时足额兑现,让群众“举报有底气、反馈有信心”。
创新突破树标杆,打造安全治理“宜宾模式”
在扎实推进举报奖励工作的同时,宜宾市还不断探索安全监管创新路径,针对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困扰企业的问题,执法支队牵头创建“宜宾市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报备系统”,在9个重点行业实施检查提前报备制度,实现“分头查”变“一起查”,目前已有432条报备记录,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在2024年全省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实训比武竞赛中,宜宾市代表队荣获危化组“团体一等奖”,1名队员获“个人二等奖”,展现了过硬的执法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应急管理部部署,宜宾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7个“企业内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试点地区”,以“全市联动,千企试点”为口号,创新“一图两制三激励”模式,探索“1+12+N全域推进”路径,推动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某试点企业员工小张说:“现在我们不仅能举报外部隐患,企业内部也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感觉安全更有保障了!”
截至2025年9月,全市已有9561家企业建立“内部风险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其中重点行业8205家,企业自查隐患11251条,整改11228条,发放奖励118.35万元。从“政府监管”到“全民共治”,从“外部监督”到“内部防控”,宜宾市正以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工作为抓手,激活每一个“安全细胞”,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未来,宜宾市将持续优化举报奖励机制,让更多群众、企业参与到安全生产治理中,共同守护“平安宜宾”的幸福底色。(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