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的保护与活用

2025-09-11 17:43:26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近日,四川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前锋区代市镇成功入选。这个坐落于渠江以东、华蓥山脉中段西侧,镇域面积70.3平方公里、场镇建成面积3.8平方公里,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获省级层面高度认可。当前,代市镇正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镇为目标,全力构建“经济强、配套齐、产业优、环境美、文化厚、治理善、机制新”的发展格局,让千年古镇在传承中迸发新活力。 
       匠心守护特色建筑
       9月8日,走进代市镇茧庄村的代市牌坊广场,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清代石牌坊静静矗立。这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宽7.72米、高9.22米,以仿木结构雕琢斗拱,前后辅以抱鼓,坊体壁面满布孝节故事浮雕与花鸟禽兽图案——人物神态鲜活、鸟兽形象逼真,文字清晰可辨,既是川东地区石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地方民俗礼俗的重要实物资源。
       为让这一历史地标“活”起来,代市镇于2021年启动保护与活化工程:在严格保护牌坊本体的前提下,围绕其打造集文物展示、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广场,修建游步道、景观平台,增设图文介绍牌,系统呈现牌坊的建造背景、历史意义与雕刻艺术特色。如今,这里已成为游客触摸古镇历史、感受石雕魅力的必到之处,实现了“保护”与“活用”的有机统一。
       代市镇的建筑保护并非局限于单一地标,而是以“全域守护”理念构建完整体系。目前,镇域内拥有4处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处市级、1处县级),另有9处已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涵盖牌坊、古桥、字库塔、传统民居等多种形态,共同构成古镇历史风貌的“实物档案”。
       近年来,代市镇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一边筑牢特色建筑保护底线,同步完善古镇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让历史建筑周边空间更宜居;一边依托建筑资源挖掘文化内涵,规划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在探访牌坊、古桥、传统民居时,沉浸式感受古镇魅力,全方位守住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与文化记忆。
       活态传承民俗文化
       油炸干——代市镇地方特色美食制作技艺,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生活智慧。为传承好这一传统技艺,日前,代市镇钟街社区开展了油炸干传统技艺小课堂,将美食制作与慈善义卖相结合,通过展示制作技艺、居民体验参与、爱心品尝及义卖等环节,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更以美食为媒,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凝聚起邻里互助、社区共治的温暖力量,让居民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油炸干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营造社区守护“地方符号”的良好氛围。
       这仅是代市镇活态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镇,代市镇孕育了代市花灯、代市竹编、代市剪纸等7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让这些文化瑰宝代代相传,该镇积极培育非遗体验项目、开设公益讲座,通过场景化、生动化的传承途径,保护非遗传统工艺与工法;定期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手工艺工匠等乡土人才培训,搭建展演平台,在民俗节日里,舞龙、花轿迎亲、宕渠连响等非遗节目轮番上演,引得游客打卡拍照,让老街重新焕发生机。今年上半年,该镇举办民俗闹春、龙狮巡游等文艺汇演7次,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
       打造宜居宜游城镇
       9月9日清晨,阳光洒满代市镇青石板老街:银发老人推着购物车走向农贸市场,年轻人扫码解锁共享单车穿梭街巷,烟火气与活力感交织,一幅生动的城镇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代市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实打实的建设让“宜居”可感、“宜游”可观,绘就民生幸福、烟火升腾的新图景。
       基础配套持续提档升级。代市镇立足打造“一铁路二高速三纵三横”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公路总里程188公里,获评全市农村“四好公路”先进镇;城市公交覆盖场镇,在全镇率先投放500余辆共享单车;12家物流公司覆盖全域,27个5G基站实现信号全镇通。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前锋区文化馆分馆、科普馆及6个休闲文化广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生态与文旅融合更添魅力。聚焦生态品质,代市镇打造五四水库湿地公园、渠江生态公园等公共绿地系统,“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让“推窗见绿”成为日常;规范2000余家店招,打造12个川东民居美丽乡村,修复百年老街留住乡愁。如今,宕渠连响、代市舞龙等非遗展演常态化开展,民宿、文创项目热度攀升,带动文旅收入超1000万元。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特色建筑保护,进一步挖掘历史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推动千年古镇在守护中发展、在发展中焕发新生机。”代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前锋融媒 吕甜)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