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以工代赈激活促就业稳经济新动能
2025-05-23 11:13:23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5月20日,位于邻水县御临镇礞石村中药材基地的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40余名身着“邻水县以工代赈”背心标识的村民头戴安全帽、手拿铲锄铁锹,手扶手推车,正忙着进行夯填路基、摊铺水泥等施工作业,呈现一派忙碌景象。
该项目是邻水县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已到位中央财政资金38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产业环线路、平整土地以及生产便道、蓄水池、堡坎、输水管道等农业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邻水县御临镇礞石村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与中药材产业基地相得益彰(张天文摄)
“嫁女不嫁礞石槽,苞谷羹羹熬红苕”,这曾是礞石村的真实写照,礞石村党支部书记罗碧文介绍,该村地形以喀什特地貌为主,深丘沟壑,交通不便利,曾经村民走不出去,也找不到挣钱的路子。自去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以来,工地每天用工量都在40人以上,最多的时候有6、70人,平均每人每天务工工资达150元,县发展和改革局每月都按时通过“一卡通”平台打卡直发给务工群众,村民的钱包鼓了,心里乐开了花。
“在这里做杂工、学技术,每天可以挣150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家小,一举三得。”礞石村村民何同洲一边工作,一边笑呵呵地说。
为了高效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邻水县相关部门、各镇及时组织项目实施村成立项目理事会,通过上门入户、村民及党员大会、乡友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发动本村及周边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可以到项目上,就近务工增收;并针对年龄大、身体有残疾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低收入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同时,为提高群众劳动技能,实现“鱼渔双授”,项目理事会严把劳动力培训关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的方式,对参与项目建设的群众进行安全培训及施工技能培训,有效提升群众务工就业技能,激发村民干事主动性。
整修生产便道
土地平整施工现场
该镇副镇长彭财军表示,对标镇域薄弱短板,按照邻东南都市农业融合发展区组成单元发展定位,御临镇多渠道、宽路径开展以工代赈工作,做实做好礞石产业和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本项目提前建成达效。
近年来,邻水县紧扣“扩就业、保民生、促经济”目标,坚持创新制度、整合资源、政策协同,推动推广以工代赈工作全链条效能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邻水县累计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52个,带动2700余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农推项目“一卡通”平台直发劳务报酬1329万元,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邻水县已争取到中省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2个、到位资金1140万元。 
修建产业道路
邻水县以工代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严雪梅说,下一步,将把吸纳带动重点群体就业增收作为项目谋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可能吸纳外资外贸相关企业失业返乡人员、返乡农民工、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未就业退役军人、脱贫人口、易地搬迁群众、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就业,切实发挥以工代赈促进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功能作用。(张天文 报道)
该项目是邻水县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已到位中央财政资金38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产业环线路、平整土地以及生产便道、蓄水池、堡坎、输水管道等农业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邻水县御临镇礞石村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与中药材产业基地相得益彰(张天文摄)
“在这里做杂工、学技术,每天可以挣150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家小,一举三得。”礞石村村民何同洲一边工作,一边笑呵呵地说。
为了高效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邻水县相关部门、各镇及时组织项目实施村成立项目理事会,通过上门入户、村民及党员大会、乡友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发动本村及周边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可以到项目上,就近务工增收;并针对年龄大、身体有残疾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低收入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同时,为提高群众劳动技能,实现“鱼渔双授”,项目理事会严把劳动力培训关口,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的方式,对参与项目建设的群众进行安全培训及施工技能培训,有效提升群众务工就业技能,激发村民干事主动性。

整修生产便道

土地平整施工现场
近年来,邻水县紧扣“扩就业、保民生、促经济”目标,坚持创新制度、整合资源、政策协同,推动推广以工代赈工作全链条效能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邻水县累计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52个,带动2700余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农推项目“一卡通”平台直发劳务报酬1329万元,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邻水县已争取到中省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2个、到位资金1140万元。

修建产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