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平安残友之家”——家门口的非遗传承平台

2025-04-17 15:14:16来源: 浏览量:
         “幸福平安残友之家3.0”项目是在德阳市旌阳区残疾人联合会及旌阳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由旌阳街道平安社区主办,德阳市旌阳区微光公益发展中心承办。项目依托旌阳街道平安社区综合体建设,以“残健共融,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展示自我、融入社会的平台,同时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展的非遗课程包括:德阳潮扇、点翠、扎染、泥塑、蜀绣等。通过项目的开展,旌阳区残联授予平安社区《旌阳区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及《残疾人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技艺培训基地》。

        微光引非遗,残友共传承

        微光社工通过多方资源链接,把这些看似遥远的非遗技艺,拉进到残疾人群体之中,通过区残联、平安社区的桥梁,精准对接需求,联络非遗老师;也借助熟人的口碑与信任,传递着这份文化的火种。正是这样的不懈努力,让原本可能擦肩而过的非遗技艺与残疾人群体,得以在微光公益社会组织的牵引下相遇、相知,共同书写着传承与希望的故事。

        随着2023年4月“幸福平安残友之家1.0”项目与2024年4月“幸福平安残友之家2.0”项目的圆满落幕,那些亲身参与、深受触动的残疾人朋友们,化身为最真挚的传播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周围的残疾朋友讲述着非遗的魅力与力量。这份口碑相传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当此次3.0阶段非遗课程一经推出,便如同磁石一般,紧紧吸引着众多残友的心,报名通道开启瞬间便被踊跃的报名信息挤满,大家对这些传统技艺的热情可见一斑。

        非遗技传情,残友绽华光

        非遗老师们,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诠释着“有教无类”的深刻内涵。他们并未因学员的残疾而有所保留,反而更加用心地设计课程,力求让每一位学员都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潮扇龚老师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一颗细腻而温暖的心。她常与项目社工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根据残友们的身体条件与兴趣爱好,创新教学方法,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新意与惊喜。在学员们专心创作时,龚老师还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学员们将手工艺品推向市场,让他们的努力与才华得以展现,收获应有的回报。蜀绣张老师,则以她的耐心与细致,赢得了学员们的尊敬与爱戴。她深知每位学员的起点不同,因此总是耐心地指导,与社工一起,四处搜罗那些既有趣又美观的刺绣图案,激发学员们的创作灵感。在她的引导下,一幅幅精美的蜀绣作品在学员们的手中诞生,它们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灵的寄托与梦想的飞翔。

         微光促技艺,残友得实益

        而微光社工深知,仅仅教会学员技艺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技艺转化为实际的价值,为学员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因此,他们时常与非遗老师沟通,共同探讨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力求让学员们所学即所用。同时,他们还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帮助学员们将手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有了非遗课堂的牵连,学员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厚情感纽带。他们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共同在非遗技艺的海洋中遨游,探索着无限的可能。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让课堂充满了温馨与活力,也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残友承古艺,成效绽光芒

        “幸福平安残友之家3.0”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残疾人们通过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不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还提升了自信心和归属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了精美的艺术品,展示了残疾人群体的才华和潜力。另一方面,项目也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培养了7名非遗潮扇技艺者、8名非遗蜀绣技艺者,1名四川省残联非遗蜀绣高级班学员。通过残疾人的参与和传播,更多的人了解了非遗文化,认识到德阳的非遗文化潮扇,增强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项目以社区为依托,聚焦社区,精准赋能,鼓励多元参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打造家门口的非遗传承平台,致力于培养一批残疾人非遗传承人,传承和发展多项非遗技艺,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和生活品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残疾人非遗文化品牌,探索残疾人非遗传承新模式,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