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支书带头干 彰显残疾党员新风采
2025-05-09 16:58:12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邛崃市火井镇大葫村党总支书记许国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受到表彰。
许国林,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肢体三级残疾,现任邛崃市火井镇大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许国林没有因为肢体不健全而懈怠工作,他立足本村实际,始终心系群众,用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带领全村党员干部逆风翻盘,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本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夯实组织基础,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作为村党组织书记,许国林克服身体障碍,紧抓主责主业,结合灾后重建,积极对上争取资金220万元,在郑家坝小区建成40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同时,结合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他带领村党总支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对总支成员实行“公推直选”,使一批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能干人、群众信任的公道人进入了村级班子,村级班子成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00%。
探索建立在农村能人中培养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能人、在党员能人中培养村干部的“三个培养”机制,系统梳理挖掘6名后备干部、27名技术能人、34名致富能人,并专门建档立卡,拟定培养规划,落实培养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名、发展党员9名,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激活了基层组织“细胞”。带领党员产业能手主动作为,包联群众实施低效林改造,持续扩大竹笋产业规模,形成了头雁领着群雁飞的格局。大葫村党总支也先后被评为邛崃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村党组织。

思富民之策,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大葫村地处邛崃市西部山区,距火井镇政府24公里,与邛崃市区相距55公里,幅员面积33.4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366户1243人,群众居住较分散。2014年以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中药材种植和养殖收入,群众生活较困难。
2014年,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水平,许国林带领村干部多处考察学习,积极对上沟通汇报,成功争取到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试点项目,依托大葫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海拔高度,积极探索竹产业发展新路径,带领部分群众先期将低产低效林改栽高山“冷竹笋”3000余亩,2015年投产后亩年收入2000余元,参与种植的农户年增收6000余元。
2015年,为带领更多群众致富,许国林组织先期试点种植的农户总结经验做法,逐户走访分析种植效益,鼓励全村党员、群众参与到冷竹笋种植中来,原大葫村153户村民参与成立了大葫土地股份合作社,占原大葫村村民的96%,截至目前,全村冷竹笋产业已发展到13000余亩,投产7000余亩,年产鲜笋2000余吨。
2021年,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考虑到常乐村类似的生态环境和海拔高度,为进一步扩大冷竹笋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在许国林的提议下,大葫村和常乐村联合成立冷竹笋产业发展党建联盟,建成了2支种植技术指导服务队,联合推进种植冷竹笋20000余亩,建成川内规模最大的高山冷竹笋种植基地。为提升冷竹笋效益,许国林带领种植户多方拓展产品市场渠道,注册“玉灵山”品牌,连续5年举办高山冷竹笋采摘节提升产业知名度,探索“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线上通过“为村”集市网络销售,线下吸引商贩、游客购买,同时与家乐福等商超对接,全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仅此一项带动人均增收20000余元。
冷竹笋产业有了一定规模,结合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许国林带领种植户代表多次研究提升冷竹笋价值,最终引进洪雅县志成农林产品有限公司与大葫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双挂钩”合作,投资500万余元,建成了全镇第一家笋初加工基地,除对冷竹笋进行加工外,还集聚本村其他笋品种,年生产鲜竹笋5000至10000吨,实现企业盈利、群众增收,冷竹笋已成为大葫村和常乐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2020年,邛崃市大葫土地股份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21年,大葫村(竹笋)被评为成都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结合大葫村历来种植中药材的习惯,许国林带头探索冷竹笋种植基地实施中药材套种模式,引导群众发展中药材1.6万余亩,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成为邛崃市中药材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群众收入的另一大主要来源。

办惠民实事,增进民生福祉
2021年,火井镇启动基层系统治理工作,大葫村率先响应,许国林多次与镇业务办室沟通请教,对标学习江门市英南村村规民约积分制、衢州市上洋村集体经济分红等基层治理模式,带领村干部先后到农户家中走访调研500余次,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研究,提出环境保护、违章建设、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纠纷化解等12条村规民约建议内容和禁止、倡议2个事项清单,对违反村规民约禁止事项的行为予以扣分,对主动履行倡议事项的行为予以加分,以积分换购礼品,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在治理基层痛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开创了全镇基层系统治理典范。大葫村被评为成都市“四好村”“为村示范村”。
参加工作以来,许国林引导群众自议自决、投工投劳在郑家坝小区修建休闲凉亭6处、停车位180余个,探索成立党员示范调解小分队,参与调解原大葫村4组和原茶板村全村1081亩公益林纠纷等百余起,得到了成都市、邛崃市和镇村两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许国林用他的人生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正含义,他曾经说过“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敢的闯、大胆的干,残疾人也能发出自己的光与热,现实曾让我遍体鳞伤,但那伤口却让我长出了全新的翅膀”。因工作成绩优异,许国林先后获得成都市“蓉城先锋”新时代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成都市人民调解能手、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人民调解能手等荣誉,也被邛崃市残联选为第一批“自强不息”宣讲团成员,是一位新时代的追梦人。
许国林,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肢体三级残疾,现任邛崃市火井镇大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许国林没有因为肢体不健全而懈怠工作,他立足本村实际,始终心系群众,用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带领全村党员干部逆风翻盘,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本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夯实组织基础,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作为村党组织书记,许国林克服身体障碍,紧抓主责主业,结合灾后重建,积极对上争取资金220万元,在郑家坝小区建成40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同时,结合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他带领村党总支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对总支成员实行“公推直选”,使一批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能干人、群众信任的公道人进入了村级班子,村级班子成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00%。
探索建立在农村能人中培养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能人、在党员能人中培养村干部的“三个培养”机制,系统梳理挖掘6名后备干部、27名技术能人、34名致富能人,并专门建档立卡,拟定培养规划,落实培养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名、发展党员9名,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激活了基层组织“细胞”。带领党员产业能手主动作为,包联群众实施低效林改造,持续扩大竹笋产业规模,形成了头雁领着群雁飞的格局。大葫村党总支也先后被评为邛崃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村党组织。

思富民之策,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大葫村地处邛崃市西部山区,距火井镇政府24公里,与邛崃市区相距55公里,幅员面积33.4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366户1243人,群众居住较分散。2014年以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中药材种植和养殖收入,群众生活较困难。
2014年,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水平,许国林带领村干部多处考察学习,积极对上沟通汇报,成功争取到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试点项目,依托大葫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海拔高度,积极探索竹产业发展新路径,带领部分群众先期将低产低效林改栽高山“冷竹笋”3000余亩,2015年投产后亩年收入2000余元,参与种植的农户年增收6000余元。
2015年,为带领更多群众致富,许国林组织先期试点种植的农户总结经验做法,逐户走访分析种植效益,鼓励全村党员、群众参与到冷竹笋种植中来,原大葫村153户村民参与成立了大葫土地股份合作社,占原大葫村村民的96%,截至目前,全村冷竹笋产业已发展到13000余亩,投产7000余亩,年产鲜笋2000余吨。
2021年,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考虑到常乐村类似的生态环境和海拔高度,为进一步扩大冷竹笋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在许国林的提议下,大葫村和常乐村联合成立冷竹笋产业发展党建联盟,建成了2支种植技术指导服务队,联合推进种植冷竹笋20000余亩,建成川内规模最大的高山冷竹笋种植基地。为提升冷竹笋效益,许国林带领种植户多方拓展产品市场渠道,注册“玉灵山”品牌,连续5年举办高山冷竹笋采摘节提升产业知名度,探索“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线上通过“为村”集市网络销售,线下吸引商贩、游客购买,同时与家乐福等商超对接,全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仅此一项带动人均增收20000余元。
冷竹笋产业有了一定规模,结合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许国林带领种植户代表多次研究提升冷竹笋价值,最终引进洪雅县志成农林产品有限公司与大葫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双挂钩”合作,投资500万余元,建成了全镇第一家笋初加工基地,除对冷竹笋进行加工外,还集聚本村其他笋品种,年生产鲜竹笋5000至10000吨,实现企业盈利、群众增收,冷竹笋已成为大葫村和常乐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2020年,邛崃市大葫土地股份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21年,大葫村(竹笋)被评为成都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结合大葫村历来种植中药材的习惯,许国林带头探索冷竹笋种植基地实施中药材套种模式,引导群众发展中药材1.6万余亩,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成为邛崃市中药材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群众收入的另一大主要来源。

办惠民实事,增进民生福祉
2021年,火井镇启动基层系统治理工作,大葫村率先响应,许国林多次与镇业务办室沟通请教,对标学习江门市英南村村规民约积分制、衢州市上洋村集体经济分红等基层治理模式,带领村干部先后到农户家中走访调研500余次,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研究,提出环境保护、违章建设、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纠纷化解等12条村规民约建议内容和禁止、倡议2个事项清单,对违反村规民约禁止事项的行为予以扣分,对主动履行倡议事项的行为予以加分,以积分换购礼品,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在治理基层痛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开创了全镇基层系统治理典范。大葫村被评为成都市“四好村”“为村示范村”。
参加工作以来,许国林引导群众自议自决、投工投劳在郑家坝小区修建休闲凉亭6处、停车位180余个,探索成立党员示范调解小分队,参与调解原大葫村4组和原茶板村全村1081亩公益林纠纷等百余起,得到了成都市、邛崃市和镇村两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许国林用他的人生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正含义,他曾经说过“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敢的闯、大胆的干,残疾人也能发出自己的光与热,现实曾让我遍体鳞伤,但那伤口却让我长出了全新的翅膀”。因工作成绩优异,许国林先后获得成都市“蓉城先锋”新时代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成都市人民调解能手、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人民调解能手等荣誉,也被邛崃市残联选为第一批“自强不息”宣讲团成员,是一位新时代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