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经开区三江实验学校在四川省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中斩获两项“特等奖”
2025年9月5日,四川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圆满落幕。本次活动聚焦 “AI 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数智创变未来课堂”,吸引了全省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中、高职)、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师,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
在激烈角逐中,绵阳经开区三江实验学校凭借扎实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成果,从1531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两项重量级奖项:人工智能应用案例特等奖(绵阳唯一特等奖)、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典型案例特等奖(绵阳学校类唯一特等奖),成为本次比赛中备受瞩目的亮点学校!
优秀案例展示,名师风采介绍
1.《AR探索恐龙世界》
案例亮点:本课通过使用Monster park 、 Rakugakiar 等软件, 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恐龙的形态和特征。在课堂中使用 AR 技术将学生带入模拟的侏罗纪世界感受恐龙的形态特点,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获奖教师:朱俊芋
朱俊芋,中共党员,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经开区美术教研员,三江实验学校招宣处副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绵阳市张晓蓉名师工作室成员,2025绵阳市义务教育命题专家组成员。
参公以来曾获经开区五强干部、经开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经开区优秀教研员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四川省三等奖、四川省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特等奖、四川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绵阳市绵州好课堂一等奖等奖项。
2.《 从“镜像诊断”到“主动进化”—AI赋能新教师教学反思闭环与能力加速生长模型》
案例亮点:该案例针对新教师面临的教学能力薄弱、反思效率低下以及专业成长滞缓等挑战,构建了“教案AI优化+极简课堂AI评价”双路径模型。该模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学情分析的5分钟教案迭代优化,并通过手机等移动或便携设备录制的简易课堂视频进行AI诊断分析,由此构建了“行动—反思—再行动—能力生长”为特征的教学反思闭环机制。
获奖教师:黄强、杨洛依、董丽
黄强,中共党员,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经开区物理教研员。
参工以来,荣获绵阳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优秀教师、校优秀班主任及先进德育工作者等称号,所带班级多次获评党员示范班和优秀班集体。注重创新实践,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实验创新等竞赛中屡获省级一等奖;教学研究能力突出,多次在市级物理论文、命题比赛中获奖。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融合学科素养与德育实践,是学生成长的优秀引路人。
杨洛依,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初中语文教师。
参工以来,荣获 “巾帼岗位能手”“优秀副班主任” 等荣誉称号;在四川省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四川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获评四川省作文比赛优秀指导教师、诗歌朗诵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在绵阳市原创试题命制比赛中获二等奖、绵阳市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在经开区原创试题命制比赛中获一等奖。
董丽,中共党员,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初中化学教师。
参工以来,曾获四川省创新实验展评活动 “二等奖”、绵阳市中小学实验说课活动 “三等奖”、绵阳市教师基本功大赛团队及说课 “一等奖”;所在教研组荣获学校 “党员示范集体” 称号。作为青年教师,她始终秉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理念,用心教好每一个孩子。
精准赋能培养,助力教师成长
自2022年建校起,绵阳经开区三江实验学校以“分层赋能、精准培育”构建教师成长体系。将专业学术委员会设为核心保障,通过“青苗课堂”“青蓝工程”培育新教师,以“泽禾课堂”“魅力课堂”及竞赛讲座提升骨干教师,同步建立新课标教研模式,助推教师成长与教育高质量发展。
“青苗计划”:针对青年教师,通过“师徒结对+名师示范课+技能培训”,帮助新教师快速站稳讲台、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泽禾计划”:聚焦骨干教师,搭建“科研项目+跨校交流+技术集训”平台,鼓励教师探索教育创新,培养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此外,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引入专业导师资源,为教师提供前沿技术学习与实践机会,持续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
此次获奖是起点而非终点,绵阳经开区三江实验学校将继续以技术为翼、以实践为基,深耕教育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教师、打造更高质量的课堂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