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并进促改革 评价创新育人才——宜宾七中举行“个性化评价”课题组专题学习活动

2025-04-28 11:12:32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暮春四月,教育评价改革的春风拂过宜宾七中校园。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践,推动省级教科研课题“五育并举下促进初中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策略研究”高质量发展,课题组全体成员于4月中旬开展了一场聚焦理论、碰撞思维、联结实践的专题学习活动。通过研读《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等三篇核心文献,课题组以学促研、以研践学,在二十余篇心得体会的交流中凝聚共识,为破解评价改革难题注入新动能。

叩问本质:从理论深潭中汲取智慧

       石中英教授在《回归教育本体》中深刻指出“教育评价应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这一观点引发课题组共鸣。成员何杰在心得中反思道:“当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教育的丰富性便被简化为冰冷的数字。唯有破除‘五唯’痼疾,构建既尊重个性差异又体现教育规律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这一认知与孙刚成教授倡导的“增值性评价”理念不谋而合——评价不应是横向比较的筛子,而应成为纵向追踪成长的梯子。成员马兴艳结合班级案例提出:“两名数学成绩相同的学生,一人靠机械训练提分,另一人因兴趣激发突破,传统评价只能呈现结果,而增值性评价却能照亮努力与潜能,这正是个性化教育的密钥。”
       康昱明等学者提出的“五个多元化”评价框架(内容、方法、主体、手段、标准)为实践提供了方向。徐桂平老师以语文教学为例,分享“多维度评价表”设计:既有文本理解的客观检测,又包含角色代入写作的创意表达,更将课堂讨论中的逻辑与同理心纳入评价视野。“当沉默少年的历史时间轴与‘调皮鬼’的情景剧获得同等认可,我们才真正触摸到教育评价的温度。”缪丽老师如此感慨。

破局实践:在现实土壤中播种创新

       理论的光芒照亮前路,实践的脚步亦铿锵有力。徐桂平老师搭建“写作成长档案”,借助词频统计与情感倾向图,让文字背后的思维跃迁清晰可见;邓燕林提出“大数据画像”构想,通过采集课堂表现、项目成果等多维数据生成个性化成长图谱,为因材施教提供精准导航。这些探索印证了“技术赋能评价”的可行性,也让“让数据说话”不再是一句空话。
 
 
       面对“五育并举”与个性化发展的融合难题,课题组迸发创新火花。何杰等成员设计“劳动教育社区服务评价表”,将责任感、协作力等软实力纳入考核;跨学科“智造课程”中,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原古建筑模型,评价重点从知识记忆转向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马兴艳更提出构建“家校社协同评价生态圈”,通过家庭观察量表记录孩子的责任感萌芽,借社区实践反馈捕捉领导力闪光,让评价突破校园围墙,成为联结教育共同体的纽带。

向光而行:以持续探索浇灌未来

       学习研讨的尾声,是新征程的起点。课题组将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发力:定期举办“教育评价改革读书会”,系统梳理国内外前沿理论;研发“五育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校本化学生成长数据库;诚邀高校专家与兄弟学校组建研究联盟,让基层智慧与学术资源深度对话。
       正如成员徐老师所言:“评价不应是区分优劣的标尺,而是唤醒生命潜能的星光。”当课题组以谦卑之心倾听成长节拍,以专业之智设计支持方案,教育评价终将从“冰冷的测量”走向“有温度的成全”。这场关于评价改革的探索,正在为宜宾七中的校园播撒下个性化教育的种子,静待每一株橡树与玫瑰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徐桂平)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