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期待落实、落细、落地贵在一个“看”字
从群众视觉“看”民生诉求,落实民生举措,让群众幸福感“处处可知”。“看见”不是碎片化的观察,而是对群众“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整体感知,更是把民生需求放在心上的责任担当。从“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到“适老化改造”走进千家万户;从“家门口的学校”越来越多,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均衡,到“菜篮子”工程提质升级,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民生工作的一次次落实,都源于对群众期待的精准“看见”。这些变化,促使老人晚年生活更舒心、家长育儿压力更缓解、群众日常消费更安心,“幸福清单”可圈可点、越列越长。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看见”民生诉求,主动摘下“官帽”、脱下“官服”,深入乡村茅舍、步入街道社区,不能满足于“听汇报、看数据”,而是要从群众期盼的眼神里、日常的话语中捕捉诉求,靶向发力最关切的领域,让群众幸福感“处处可知”。
从群众利益“看”问题症结,落细民生改善,让群众满意度“时时可感”。“看到”不是浅尝辄止的分析,而是对民生难题的深度破解,是对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的精准把握。从针对“就医难、就医贵”,到扩大医保报销范围,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从针对“出行堵、办事繁、遇事推”,到推动“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是源于对民生问题的深入剖析、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用心“看到”。广大党员干部既要脚步向下,调研时不满足于发现问题,更要深挖问题背后的症结所在,更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拨云见日、破障探幽,把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真正让民生改善成效融入百姓“生活圈”“社交圈”,让群众满意度“时时可感”。
从群众满意“看”意见反馈,落地民生实事,让群众热力值“事事可及”。“看重”既是对群众之事的高度负责、真心对待,还是促进民生工作有温度、接地气的有效途径。从民生工作越来越注重“群众说了算”,到政务服务推行“好差评”制度;从惠民政策实施后开展“回头看”,到根据反馈动态调整优化;从城市建设中征求群众意见,到“口袋公园”的选址、“暖心驿站”的布局都听群众建议……这些身边实例,让群众从“受益者”变成了“参与者”,幸福不再是“被动获得”而是“主动可及”。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看重”群众反馈既要畅通反馈渠道,不把“好评”当终点、不把“差评”当负担,还需把每一条建议当作改进工作的“良方”,更要明白民生工作只有持续精进、久久为功,方能将群众的“不满意”变成“满意”,把干部的“责任清单”转化成群众的“幸福账单”,让群众热力值“处处可及”。(中共长宁县委党校 冉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