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铺就回家路” --社工助力流浪低保对象重筑温暖港湾
一、路虽不平坦,他对“家”的期盼从未减
张叔叔的人生转折,始于2018年的一场车祸。这场意外让他四级肢体残疾,双腿植入钢板,行走需依赖辅助器具,加之因长期居住环境较差患上顽固性皮肤病,给张叔叔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2023年,高新区石羊街道救助工作人员为其办理低保。由于张叔叔在成都居无定所,决定暂回乐山老家与99岁的父亲同住,却因生活习惯差异频发冲突,父亲坚决不让他继续居住。
“我就想在成都有个自己的家,方便看病,也能清静过日子。”张叔叔的愿望简单却迫切。为申请廉租房,他多次往返于乐山老家与成都之间,可廉租房申请周期长,每次来成都没钱住旅馆,只能四处流浪,最终被送往救助站。彼时的张叔叔,生活几乎陷入绝境:每月仅靠低保金、残疾补贴等维持生计,除去往返交通费、医药费,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因行动不便,银行卡消磁、社保查询等小事都成了无法办理的难题;长期独居、缺乏社交,他习惯通过拨打110、12345等公共热线“获得帮助”,甚至因此与邻里关系紧张。
二、从“接案”到“搭网”的温暖接力
2024年7月,成都市高新区石羊街道社会关爱援助中心社工接到了这个特殊个案,当即决定前往乐山,了解案主的生活脉络。“第一次见到张叔叔时,他穿着沾满污渍的衣服,腿上的皮肤病让他忍不住反复抓挠,问及他的需求,张叔叔重复着一句话:‘我就想要个家’。”社工回忆道。从那天起,一场跨越乐山、成都两地的帮扶行动正式启动。
针对张叔叔行动不便的问题,社工化身“代办员”:协调乐山当地村委为其补办社保卡、处理银行卡消磁问题;了解到他皮肤病加重却难以就医,立即协调车辆、全程陪同往返成都医院问诊取药;中途与多部门开展沟通,确保救助流程、廉租房申请流程顺畅。“他连出门买菜都困难,我们多跑一步,他就少一分绝望。”社工说。
廉租房申请流程复杂,张叔叔老家与成都相隔数百公里,行动不便的他屡屡碰壁。社工积极主动对接乐山当地村委,协调爱心司机接送他往返县城与成都,针对他因生活习惯问题被拒载的情况,耐心劝说其改善卫生习惯,链接资源送去了全新的衣物和洗漱用品。当廉租房终于摇号成功时,张叔叔又犯了难——空荡荡的房子里,别说家具,连锅碗瓢盆都没有。社工立刻联动高新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爱心企业、廉租房所在小区物业等资源,为他筹集到床、被褥、桌椅、厨具等生活物资,带着保洁人员上门打扫,让空房瞬间变成了“家”。
三、从“流浪”到“扎根”:社工织就支持网络
入住廉租房只是开始。面对全新的社区环境,张叔叔又陷入了“不敢出门、不会求助”的困境。2025年1月至今,社工从多方面入手,为他编织起一张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链接小区物业与保洁,帮忙解决水电维修、日常代购及清洁等事宜;介绍热心邻居与他认识,邀请他融入社区日常生活;链接爱心资源为其送去了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鼓励张叔叔积极走出家门。在张叔叔安家后,社工邀请了专业督导一同上门,通过“人生故事回顾”疗法,引导张叔叔正视过往挫折,重拾生活信心:“您车祸后坚持就医、努力申请廉租房,这份韧性就是最大的力量,我们都相信您有能力把自己的日子重新过好。”
渐渐地,张叔叔变了。从足不出户到每天拄着助行器在小区行走锻炼,从频繁拨打公共热线到主动联系社区反映问题,从对邻里充满戒备到能笑着打招呼。社工的持续关注和支持,让张叔叔不再是那个孤独无助的流浪者,不仅找到了“家”的感觉,更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四、微光成炬:社工力量照亮困境人生
从街头流浪的艰辛岁月,到如今怡然安居的温馨生活,张叔叔的蜕变背后,是政府工作人员不懈的努力与政策扶持,是社工用专业与坚守写下的答案,也是社会各界汇聚的爱心力量,共同筑造了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港湾,让张叔叔重拾尊严与希望,从“被动求助”走向“主动生活”。正如石羊街道社会关爱援助中心负责人所说:“每个困境中的人都渴望被看见、被支持。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那束微光,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更帮他们重建对生活的希望。”
张叔叔的蜕变,是社会工作服务温暖人心的生动注脚。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正在发生——社工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让“用爱构筑家”的希望,在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心中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