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三维下沉”让劳动关系服务更贴近基层
2025-10-29 17:22:55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近年来,大竹县始终坚持以提升劳动关系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系统谋划,通过推动体系、载体、人员“三下沉”,成功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企的多级服务网络,实现了政策直达基层、服务贴近群众、风险防范前移,为促进县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体系下沉,构建“1+31+N”三级调处网络,实现服务纵横贯通。大竹县以县级劳动纠纷多元化调解中心为“中枢”,负责全县资源的指挥调度与整合;在全县3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劳动纠纷联合调处室,赋予其区域性的协调、调解、咨询和信息枢纽职能;同时,将服务终端延伸至多个村(社区)联合调处站,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网络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格局,确保了劳动关系矛盾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就地化解,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式的便捷服务。
载体下沉,打造“1+6+N”劳动关系驿站,实现服务精准供给。聚焦不同领域劳动者的多元化需求,大竹县创新打造了“1+6+N”劳动关系驿站矩阵,推动服务载体深入一线。在“一个”重点行业建立“工地驿站”,扎根项目一线。在工程建设领域,如大垫高速TJ1标段,创新采用“生产-功能-生活”三区集约布局。其中,功能区集成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党员活动中心等,生活区配备“家乡厨房”“工友积分超市”等,有效满足了工友们的生产生活与权益保障需求,破解了工地劳资管理难题。在“六个”重点区域建立“企业驿站”,覆盖重点园区。在大竹经开区、川渝合作示范园和石河工业园等6个劳动用工密集的“一区五园”,以及达州海螺、亚缇纺织等标杆企业,设立劳动关系驿站,为企业职工提供政策咨询、心理关怀、技能培训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在“多个”户外劳动者密集场所建立“户外驿站”,情系新就业群体。针对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喝水难、休息难”等问题,在全县劳动者密集场所建成78个“户外竹驿”,提供纳凉取暖、饮水充电、临时储物等基础保障,每日定时开放,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憩、补给、关怀于一体的“劳动者温馨港湾”。
人员下沉,建强“1+50+N”专业协调队伍,实现服务效能倍增。人才是服务的关键。大竹县成立了全市首个县级劳动关系协调员工作联盟,成功吸纳整合了县、乡、企业三个层面的专兼职协调员50余名。通过常态化开展法律法规、调解实务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同时,将这支队伍深度嵌入“1+31+N”调处网络,使他们化身“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和“风险预警员”,活跃在基层一线,实现了对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大竹县通过“三级下沉”的创新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的可及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构筑了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的坚固防线,更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富有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新路径。下一步,大竹县将持续深化此项工作,不断丰富服务内涵,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撰稿人:刘涛)
体系下沉,构建“1+31+N”三级调处网络,实现服务纵横贯通。大竹县以县级劳动纠纷多元化调解中心为“中枢”,负责全县资源的指挥调度与整合;在全县3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劳动纠纷联合调处室,赋予其区域性的协调、调解、咨询和信息枢纽职能;同时,将服务终端延伸至多个村(社区)联合调处站,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网络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格局,确保了劳动关系矛盾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就地化解,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式的便捷服务。
载体下沉,打造“1+6+N”劳动关系驿站,实现服务精准供给。聚焦不同领域劳动者的多元化需求,大竹县创新打造了“1+6+N”劳动关系驿站矩阵,推动服务载体深入一线。在“一个”重点行业建立“工地驿站”,扎根项目一线。在工程建设领域,如大垫高速TJ1标段,创新采用“生产-功能-生活”三区集约布局。其中,功能区集成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党员活动中心等,生活区配备“家乡厨房”“工友积分超市”等,有效满足了工友们的生产生活与权益保障需求,破解了工地劳资管理难题。在“六个”重点区域建立“企业驿站”,覆盖重点园区。在大竹经开区、川渝合作示范园和石河工业园等6个劳动用工密集的“一区五园”,以及达州海螺、亚缇纺织等标杆企业,设立劳动关系驿站,为企业职工提供政策咨询、心理关怀、技能培训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在“多个”户外劳动者密集场所建立“户外驿站”,情系新就业群体。针对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喝水难、休息难”等问题,在全县劳动者密集场所建成78个“户外竹驿”,提供纳凉取暖、饮水充电、临时储物等基础保障,每日定时开放,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憩、补给、关怀于一体的“劳动者温馨港湾”。
人员下沉,建强“1+50+N”专业协调队伍,实现服务效能倍增。人才是服务的关键。大竹县成立了全市首个县级劳动关系协调员工作联盟,成功吸纳整合了县、乡、企业三个层面的专兼职协调员50余名。通过常态化开展法律法规、调解实务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同时,将这支队伍深度嵌入“1+31+N”调处网络,使他们化身“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和“风险预警员”,活跃在基层一线,实现了对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大竹县通过“三级下沉”的创新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的可及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构筑了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的坚固防线,更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富有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新路径。下一步,大竹县将持续深化此项工作,不断丰富服务内涵,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撰稿人: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