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月三根管子的煎熬: 肝内胆管囊肿患者的就医历程

2025-09-24 16:58:10来源: 浏览量:

引言:本以为只是小手术,却陷入九个月噩梦 —— 三根引流管缠身,尊严尽失,辗转多家医院几度被拒。直到遇见他,一场高风险手术终让她重获新生 ......

这不仅是医术的较量,更是医者勇气的考验。

----------------------------------------------------------------

“每天有几百毫升的胆汁流出来,身上插了三根管子,连睡觉都不敢翻身......”回想起那漫长的九个月,50多岁的大姐眼里含着泪花。她只是想为一个小小的胆囊结石去一趟医院,却没想到踏上了一场艰难的求医路。

李阿姨(化名)右上腹疼得厉害,去体检查出有胆囊结石,当地医院的医生说:“小手术,三天就出院。”她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没想到术前检查的时候,竟然发现了肝脏里有两个大大的囊肿。“没事,就是普通的肝囊肿,一起处理掉就行。”谁知道手术打开囊肿之后,里面流出的是浓浓的胆汁,手术室里顿时紧张起来,主刀医生额头冒汗,只能放一根引流管。“抱歉,比想象中复杂,这根管子不能拔。”医生眼里闪过一丝歉意。

带着引流管的日子就像噩梦一样,引流袋一直鼓胀着刺眼的黄色液体,让她知道自己身体里有异样,洗澡的时候要裹上保鲜膜,睡觉也不敢翻身,衣服总是右边湿答答的,最难受的是那种被“绑”住的窒息感,好像自由和尊严都被那根管子给拴住了。

李阿姨含泪收拾好行李,走向一个特大型的医院,漫长的排队,繁杂的检查,终于等到手术日期,“明天就能解脱了”,她默默祈祷,可那天清晨,病房护士欲言又止,“教授查房说你的情况太复杂,建议转院……”李阿姨几乎崩溃,泪水打湿病历本,她听见走廊里医生们低声争论,“风险太大,万一……”剩下的话被医院嘈杂声淹没。

大医院成了她的第三站,名医张医生(化名)接诊时,几乎没抱希望,“你不是第一个被‘婉拒’的肝内胆管囊肿患者”。张医生说,“很少有医生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为了缓解她的痛苦,另一个囊肿也被引流了,鼻胆管也放上了,三根管子、三个袋子、三种液体,这就是接下来九个月的李阿姨,她常常在深夜无声地痛哭:“我这是活成啥样了?”

希望在绝望中悄悄出现,赵铁军医生接手她的病例,第一句话就让她愣住了:“之前诊断可能有误,这个是肝内胆管囊肿,不是普通的肝囊肿。”他眼里有着难得的笃定。术前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风险的担忧:“右半肝切除,胆道探查,手术难度非常大!”赵医生沉默片刻:“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让病人一辈子带着管子生活,医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手术室外,李阿姨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六个小时后,赵医生摘下口罩:“手术成功,右半肝切得很干净,胆道系统也修好了。”一个月后,李阿姨终于拔掉了所有的引流管。“能躺着睡个好觉,能洗个舒服的热水澡”,这个简单的心愿实现的时候,她哭成了泪人。

“医疗决策里,我们总是挣扎在两难之中。“赵医生后来道出:“技术不足时要避开风险,技术足够时避开却是另一种伤害”。李阿姨的病例告诉我们:疾病的诊断要准确,医者的决断要有勇气,患者的求医要有决心。

医者仁心不是温柔的抚慰,而是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冰冷的手术刀背后,是温暖人心的救赎。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