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解·大作为——大竹县个人调解室赋能劳动关系基层治理
2025-09-09 16:43:57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2023年9月,一场工伤事故令刘某家庭陷入困境——其在装卸作业中不慎摔落,导致颅脑损伤。面对近百万元的医疗费用,家属与企业就赔偿问题陷入僵局。在大竹县张木林个人调解室的多次专业沟通与调解下,创新采用“企业先行赔付+保留追偿权”模式,实现纠纷实质化解,双方最终达成125万元赔偿协议,有效缓解了当事人面临的现实困难。该案例只是大竹县通过个人调解室高效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一个生动缩影,个人调解室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竹县的生动实践,成为大竹基层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中充满温度与效能的重要一环。
融入三级体系,实现协同联动。张木林个调解室并非孤立运作,而是深度融入大竹县“1+31+N”三级调处网络,与县级联调中心、乡镇调处室及村社调处站功能互补,依托“巡回仲裁+移动调解”机制,结合定点接待与流动服务。2023年以来,牵头处理重大劳动争议案件1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7.6%,成为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基层“神经末梢”。
创新调解模式,融法于情于理。个调解室突破传统调解方式,坚持“法治底线”与“情感热线”双线并行。一方面恪守法律原则,协助当事人完成工伤认定、伤残鉴定等法定程序;另一方面,运用“一杯茶、一句话、一份情”的情感工作方法,缓和对立情绪,搭建互信桥梁。

建立专业机制,提升调解效能。个调解室注重专业化建设与机制创新,形成“专家支撑+流程再造”双驱动。组建由金牌调解员、法律顾问和心理咨询师构成的调解团队,提供全天候支持;建立“简易纠纷即时调、复杂案件专班调、重大风险联合调”三级调解机制,实现案件分级分类精准处置,形成“调解一例、规范一类”的示范效应,为基层劳动争议化解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截至目前,大竹县已试点建成劳动纠纷个人调解室2个,累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6件,调解成功率达96.8%,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超1000万元,个人调解室已成为大竹县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暖心驿站”和“稳定器”,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注入新内涵。(撰稿人:刘涛)
融入三级体系,实现协同联动。张木林个调解室并非孤立运作,而是深度融入大竹县“1+31+N”三级调处网络,与县级联调中心、乡镇调处室及村社调处站功能互补,依托“巡回仲裁+移动调解”机制,结合定点接待与流动服务。2023年以来,牵头处理重大劳动争议案件1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7.6%,成为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基层“神经末梢”。
创新调解模式,融法于情于理。个调解室突破传统调解方式,坚持“法治底线”与“情感热线”双线并行。一方面恪守法律原则,协助当事人完成工伤认定、伤残鉴定等法定程序;另一方面,运用“一杯茶、一句话、一份情”的情感工作方法,缓和对立情绪,搭建互信桥梁。

建立专业机制,提升调解效能。个调解室注重专业化建设与机制创新,形成“专家支撑+流程再造”双驱动。组建由金牌调解员、法律顾问和心理咨询师构成的调解团队,提供全天候支持;建立“简易纠纷即时调、复杂案件专班调、重大风险联合调”三级调解机制,实现案件分级分类精准处置,形成“调解一例、规范一类”的示范效应,为基层劳动争议化解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截至目前,大竹县已试点建成劳动纠纷个人调解室2个,累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6件,调解成功率达96.8%,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超1000万元,个人调解室已成为大竹县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暖心驿站”和“稳定器”,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注入新内涵。(撰稿人: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