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闲事”中见担当,基层干部的“分外”之功

2025-09-08 11:08:46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在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常能见到基层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时而调解邻里纠纷,时而关心孤寡老人,甚至操心谁家屋顶漏雨、哪条水渠淤塞。在有些人看来,这或许是“多管闲事”,但正是这些看似“分外”之事,恰恰构成了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彰显出新时代干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厚情怀。
       “闲事”不闲,关乎民心向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最终落地、矛盾最先显现都在一线。那些未被列入考核指标、没有明文规定由谁负责的“模糊地带”,往往正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所在。水管爆裂虽不归村干部直接管,但群众喝水问题是天大的事。邻里宅基地争执看似琐碎,却可能酿成严重冲突。浙江“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其精髓正是干部主动介入“闲事”,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老子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能于细微处见担当,方显干部本色。若事事拘泥于职责清单,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看似恪守“分内”,实则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管事有方,重在责任担当。它不是盲目插手,而是建立在敏锐洞察、丰富经验与高度责任感之上的积极作为。重庆一社区书记多年记录“民情日记”,哪家老人需定期探望、哪段路灯不亮,皆了然于胸。湖北一位驻村干部自学农业技术,帮群众解决柑橘病虫害这类“技术活”。这些“闲事”背后,是对情况的精准把握与有效资源整合。更重要的是,干部需掌握依法办事与灵活处理的平衡艺术,既不能越界侵权,亦不可机械教条。这种“主动跨前半步”的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实事为民,聚力振兴大业。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基层作为政策落地关键环节与群众诉求“首发站”,亟须干部跳出“按部就班”思维,发扬“管闲事”精神,这并非无关琐碎,而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心头事”。乡村振兴中,干部不能只重产业项目引进,还需帮扶农户破解产品销售等后续难题;社区治理里,除完成上级部署的“规定动作”,更要主动组织文体活动、关爱特殊群体等“自选动作”。这种主动作为,本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能扭转基层工作“重痕迹轻实效”的偏差,让治理更具温度与精度,为振兴大业汇聚民心力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甘于并善于“管闲事”,体现的是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一种“好事尽往身边揽”的公仆情怀。这份对“分外”之事的担当,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筑牢了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将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将所谓的“闲事”变为履职的“正事”,何愁民生不暖、民心不聚、事业不兴?(屏山县大乘镇人民政府 黄婉春)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