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余泽鸿:枪戟烽烟凝浩气 文光星火铸忠魂

2025-09-05 16:37:30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烽火岁月,英雄辈出。川南的山风里,回荡着不屈的呐喊;长宁梅硐的岩层间,镌刻着英雄的足迹。在 20 世纪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余泽鸿 —— 这位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梅硐镇走出的革命烈士,以枪为“剑”劈开黑暗,以志为“炬”照亮征途,在武装斗争与群众动员的前沿阵地舍生取义,用生命在巴蜀大地上镌刻下“忠诚”二字。广大党员干部当致敬余泽鸿,主动汲取抗战精神伟力、凝聚浩然正气,以实际行动续写共产党人的荣光。 
       致敬他以信“聚人”,筑群众心间的革命堡垒。“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曾与余泽鸿并肩作战的老游击队员回忆:余政委总说,群众是革命的根,根扎得深,队伍才站得稳。在游击斗争最艰难的时刻,他带着战士们帮老乡插秧、替农户挑水,哪怕只剩半块干粮也要分给穷苦百姓。面对敌人“连坐”的威胁,他坚持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的纪律,用真诚换来了百姓的信任 —— 老乡们悄悄给队伍送粮、在山路上做记号、用山歌传递敌情,把游击纵队当成 “自家队伍”。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现代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主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接地气,掌握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致敬他以战破局筑强南方游击的川南脊梁。“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对南方根据地展开 “清剿”,余泽鸿带领的川南游击纵队成了插入敌人后方的 “尖刀”。他熟悉川南地形,把游击战术与山地特点结合:在梅硐利用溶洞设伏,让 “围剿” 的敌人晕头转向;在兴文组织 “破仓分粮”,让饥寒交迫的百姓看到希望;在威信策反民团,把敌人的 “地方武装” 变成革命的 “隐蔽力量”。余泽鸿所率领的川南游击纵队,不仅牵制了国民党军,更在川南播下了 “红军会回来”的信念,为革命斗争保留了不灭的火种。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主动担大梁、挑重担,要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接“烫手的山芋”,牢记“国之大者”,把个人“小我”融入国之“大我”,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致敬他以文“聚力”,筑牢烽火中的革命信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在转战途中,余泽鸿总带着一支钢笔和几张油纸,哪怕在油灯下、在山洞里,也要写下传单和文稿。他用通俗易懂的川南方言写下《告川南人民书》,告诉乡亲们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他在岩壁上刻下 “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让路过的山民看得懂、记在心;他给战友的信中写道:“我们或许看不到胜利,但要让后来者知道,曾有人为他们战斗。”这些带着体温的文字,比子弹更能穿透人心,让革命信仰在川南百姓中口口相传。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许党报国远大理想,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擦亮“心中有党”的信仰底色,把使命记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始终做到将个人“微光”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星河”之中,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长宁县委组织部 陈杨)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