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筑基 共治奎星--奎星楼社区从“信任破局”到“善治升级”的治理实践

2025-08-05 11:00:58来源:影响四川 浏览量:
       一、案例背景

       在202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强调“要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要培育文明健康、向上向善的诚信文化,教育引导资本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信用信义、重社会责任,走人间正道”。结合要求,成都市大力推动“信义治理”,强调以“信任” 为纽带,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治理生态。

       奎星楼社区地处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作为郫都老城区的核心区域,辖区总面积约 0.6 平方公里,涵盖 38 个院落,其中物管院落 14 个、安置小区 5 个、城中村 4 个,其余均为无物业管理、无主管单位、无成型院落组织的“三无院落”及老旧院落。社区常住居民 7785 户,总人口达 20370 人,常住人口 16900 人,人口结构包含原住民、外来务工人员、安置居民等多元群体,人员流动性大、需求差异显著。

       复杂的院落类型与人口结构,导致社区长期面临三大治理痛点:一是居民间缺乏情感联结,邻里矛盾、利益纠纷调解难度大;二是社区与居民、居民与组织之间信任度不足,志愿服务参与率低、公共事务协商效率低;三是 “三无院落” 缺乏统一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等基础问题频发;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瓶颈。

       奎星楼社区在社区治理的基础上,引入信义理念,通过构建各方主体之间的互利互惠、协作共赢、互助互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旨在减少信任缺失问题,降低沟通协作成本,提升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策略

       项目以“信义”为理念,将信义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治理工具,通过情感凝聚→关系固化→理念内化的递进路径,破解老旧小区“信任缺失、协作困难”的治理难题。通过前置营造,形成居民信社区、邻里互相信、各方守诚信的良性治理生态。

       (二)实施路径

       1.信任情感凝聚:以服务落实,转化陌生到熟悉的信任基础

       以降低互动门槛为导向,通过两类场景建立信任联结。一是议事类场景,通过院落联席会、爱邻议事会等畅通居民、物业、社区沟通桥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如在鹃城园三期业主委员会筹备动员联席会上,社区党委书记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增进各方互信。用面对面沟通消除信息差,社区干部带头倾听诉求,居民在表达中感受到“被尊重”,建立居民对社区的信任;

       二是活动类场景,在重阳节期间文艺表演、便民服务、趣味游戏等形式,传承尊老敬老美德;在冬至通过包饺子、送饺子等环节;在腊八节为老人和困难群体送腊八粥等生活化互动打破邻里隔阂,让“陌生人社会” 逐渐转化为“熟人社区”。

       2.信任关系建设:以项目牵动,强化承诺与兑现的信义机制

       用“看得见的成果”巩固信任,形成需求收集→项目落地→效果反馈的闭环。将信义理念融入微创投项目运作,以项目化方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时代花城一期通过微创投项目落地“垃圾分类”“银龄互助服务”等 8 个民生项目,以实际行动兑现改善社区环境、关爱特殊群体的承诺,赢得居民信任。鹃城苑四期开展消防安全月活动、完成楼栋微更新与文化墙彩绘,用切实成果回应居民对安全与美观的诉求。泰立观筑小区改造水池旁地面并添加文明宣传内容,既提升环境品质,又传递诚信文明价值观。并在过程中明确社区、物业、居民的责任分工,社区承诺提供资源支持,物业承诺落实服务,居民承诺配合监督;项目全程公开资金使用、进度安排,确保治理行动“说到做到”,将单次信任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信义理念导入:以场景渗透,推动公开与诚信的价值转化

       通过实践浸润与空间赋能让信义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在实践中,将信义要求嵌入项目运作,包括微创投的规范管理、志愿服务的诚信记录,让居民在参与中理解“信义即规则”;在空间中,用文化墙、公告栏、宣传语等打造“信义视觉符号”,结合节日活动传递价值观,例如节假日活动强调“互助即信义”、反诈活动关联“诚信即安全”的理念。最终让 “守信互助”从外部要求变为居民的行为自觉。

       4.信义推进保障:以三维支撑,落实机制与能力的持续保障

       组织支撑:“党建引领”促进多元协同。以“三级网格”为组织架构,社区党委牵头统筹,联动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等主体,党委负责方向把控和资源协调,避免信义治理流于形式;各方通过联席会定期沟通,确保诉求有人接、问题有人管,为信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能力支撑:“信义充电站”强化治理能力。针对居民“想参与却不会”、物业“想服务却不规范”等问题,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各方能力。如对老旧院落业主委员会开展资金管理、议事规则培训,对物业进行服务标准指导,让参与主体既 “有意愿”也“有能力”践行信义。

       激励支撑:“榜样示范”促进正向反馈。通过总结表扬大会、“信义之星”公示等方式,强化“守信有回报”的导向。优秀志愿者、尽责物业获得公开表彰,其事迹通过社区宣传扩大影响,形成“人人想守信、人人愿守信”的激励循环。

       三、主要成效

       (一)实现从矛盾对立到协作共赢的信任纽带重塑

       项目打破了老旧小区“各说各话”的信任僵局,让“解决问题”成为各方共识。鹃城苑四期曾因停车收费标准引发居民与物业的对立,通过院落联席会的多轮协商,社区牵头梳理收费依据、公示资金用途,最终达成双方认可的方案,物业也因透明化操作重拾居民信任。鹃城园 1.2 期通过业主议事会收集车位优化建议,居民从抵触调整变为主动配合规划;百舜苑小区改造老年活动中心时,居民自愿监督施工进度,商户主动提供建材优惠。居民看到“诉求有回应、承诺能兑现”,“有事找社区、遇事好商量” 成为居民新习惯。

       (二)实现从被动观望到主动作为的自治动能激活

       在微创投项目的带动下,居民不再满足于提需求,更主动参与做方案,累计提交的30余份建设性提案中,10项落地实施,涵盖垃圾分类、楼道美化等民生领域。微网格长成为自治的重要力量。13 个由微网格长自主发起的项目中,“宜居家园、车位优化"合理利用空间共享项目项目解决了小区停车难问题,百舜苑小区党群e家氛围营造项目服务满足居民对文化空间的需求,“参与有价值、付出有认可”的信义激励,动员了40名社区志愿者、12项社区资源参与,服务覆盖1300人次,由此可见信义理念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社区主人翁,自治活力得到实质性释放。

       (三)实现从环境改善到文化认同的社区品质升级

       一系列的微创投服务让社区活动活动从社区组织变为居民自发筹备,时代花城一期的废弃水池曾是卫生死角,通过微创投项目改造为集休憩、议事于一体的信义小广场;鹃城苑四期的文化墙不仅绘有彩绘,更展示着居民参与治理的故事。环境改善的背后是文化共识的形成,居民在维护小区环境时,会自然联想到信义即责任。实现从环境美到人心齐的转变。信义治理带来的不仅带来了社区面貌的改变,更促进了居民对“家园”的情感认同。

最新内容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700415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川)字第01054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名单|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28-83106609

影响四川 版权所有